12岁的明明(化名)是一位饱受病魔摧残的小患者。2023年11月,他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了颅肿瘤切除手术。考虑到当地医院留观床位紧张及术后康复,明明的家人在北京天坛医院的协助下,顺利将明明转入该院合作共建医院——河北燕达医院的康复医学科进行康复治疗。
术后康复期间,明明突然发热,心率增快、呼吸困难,随即被转入重症医学科。
“两肺感染性病变,左主支气管及各级支气管少量血性脓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70%左右……”生命体征下降,明明情况危急。
重症医学科立即启动多学科会诊,联合北京天坛医院派驻燕达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孙彦辉一同研讨,迅速采取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抗感染、预防癫痫发作等治疗。经过京冀两地医护人员20天的日夜坚守,明明的病情终于稳定,并脱离了呼吸机。
对河北很多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从京津大医院请几位专家坐诊、会诊研讨、做手术,早已不是难事。但如何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把京津优质医疗资源转化为增强自身实力的助力,进一步提升区域内百姓的获得感,则是更多河北医疗机构面临的现实问题。燕达医院正是京冀医疗协作的一个样本。
床位空置率高达70%,宽敞明亮的院区门可罗雀,先进诊疗设备无人问津……这是2014年前燕达医院的真实写照。
“一条潮白河,隔开两重天”。燕达医院位于三河市燕郊镇,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潮白河相望,距北京市中心只有30多公里,居住着大量在京务工人员。由于医疗水平不均衡、医保政策衔接难等问题,燕达医院曾少人问津,长期亏损。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北京、河北联手,持续推进医疗合作项目向河北延伸,这也为燕达医院“起死回生”提供了良机。2014年5月以来,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北京多个合作医院,持续将人才、专家、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注入燕达医院。
北京朝阳医院累计向燕达医院派出162人,覆盖17个临床专科。北京天坛医院与燕达医院共建“天坛·燕达脑科中心”,助力燕达医院开展脑胶质瘤综合治疗、颅内转移瘤切除、癫痫病灶切除等颅内占位手术。
在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带飞”下,燕达医院管理水平和医教研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以前不敢收的病人敢收了,不能治的病能治了,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北京级’的诊疗服务。”燕达医院院长李海玲说。
2017年1月5日,燕达医院成为北京医保首家异地结算单位,居住在燕郊的北京参保人员就医后可直接刷卡结算。2023年,燕达医院门急诊量较2014年增长近9倍,出院患者总量增长近8倍,手术量增长近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