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陆域面积2.6倍的26万平方公里广阔海域、数量占全国四成的500平方米以上海岛2878个、超过700公里的深水岸线……在我国东部沿海,浙江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之无愧地成为“海洋大省”。
“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2003年,浙江立足八个方面的优势,提出面向未来发展的八项举措,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16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常抓不懈,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等重大涉海战略举措,以创新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开放扩大海洋经济拓展空间,在“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转变中不断迈步向前。
一以贯之系统性经略海洋
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提出立足浙江八个方面的优势、推进八个方面的举措的“八八战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将浙江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重要举措;在随后8月召开的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
“回顾浙江的发展历程,以往靠工业勃兴后,新的增长点在海洋,因此当时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提法是符合本土实际,且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浙江省咨询委副主任夏阿国说。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这意味着浙江诞生了首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随后,浙江以此为契机,全面动员部署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各项任务,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发挥探索引领、先行先试的作用。
2015年启动全省海洋港口一体化改革;2016、2017年先后获批设立“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提出建设“大湾区”“大通道”等四大建设;实施“5211”海洋强省行动;打造海洋强省、国际强港和世界级港口集群……一系列举措先后落地,并逐渐取得丰硕成果。
据统计,2018年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为7965亿元,比上年增长9.8%;近六年年均增长率超9%,比全省GDP年均增长率高出1个百分点以上。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比例为7:34:59,其中第一产业530.4亿元,第二产业2727.5亿元,第三产业4707.2亿元,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结合大湾区这一现代化浙江的空间特征,近年来,浙江着力推进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重点的大湾区建设。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按计划,预计到2022年湾区经济总量将达6万亿元以上,浙江大湾区将被建成全国现代化建设先行区、全球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夏阿国表示,当时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不少建设目标如今已经达成,部分甚至已经超过了预期,这离不开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坚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抓好统筹谋划,借助各平台建设的契机,未来浙江海洋经济大有可为。
创新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浙江省三门县三门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不同于传统海水养殖的场景:水泥砌成的对虾养殖塘中排布着供氧管道,塘中增氧设备持续“翻水”,天冷时可以覆上保温膜,天热还配有遮阳网。几个养殖工人收起虾笼,每一网都是大丰收。
“前几年我们投入1亿元左右,对养殖场进行了改建,‘工厂化养殖’的产量可达传统养殖方法的25倍左右,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养殖场还带动了附近村民的就业和增收。”公司总经理董礼辉说。
三门县有着“中国小海鲜之乡”之称,从事海水养殖相关产业人员超过10万人,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让传统渔业生产迸发新活力?董礼辉的尝试是当地发展海洋经济、求新求变的一个生动缩影。同时,通过坚持打造“三门青蟹”等特色区域品牌,2018年当地小海鲜产值已经超过50亿元。
不仅在传统产业领域不断创新,2018年,浙江海洋战略型新兴产业也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水利用业、海洋设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10%。
累计发电量超过120万千瓦时,其中并入国家电网超过100万千瓦时……位于舟山并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1兆瓦机组已发电并网连续运行超过20个月,这标志着海洋潮流能发电技术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我国海洋能开发实现了大功率发电、稳定发电、并入电网三大跨越。
“2009年开始,我们海归科研团队历时8年,成功研发出世界首台‘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项目负责人林东介绍,这套系统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已获得国际国内专利合计58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
除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来自制度层面的创新,为海洋生态保护、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提供了进一步支撑。
浙江沿海海滩面积辽阔、资源丰富,是沿海居民生产作业的重要场所,不过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行为也时有出现。2017年以来,浙江在沿海地区全面启动实施“滩长制”,作为“河长制”向大海的延伸,以更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同时,作为全国唯一省级“湾长制”试点,浙江正积极探索从滩面管理为主的“滩长制”向覆盖海洋综合管理的“湾(滩)长制”拓展提升。其中,“湾滩结合”成为浙江试点工作最大的特色,形成省、市、县三级以湾长为主,乡(镇)、村两级以滩长为主的五级架构,实现管理海域和海滩全面覆盖的目标。
深化开放助力“走向深蓝”
年货物吞吐量再超10亿吨,继续保持世界唯一的超10亿吨超级大港地位,港口排名实现全球“十连冠”;同时,年集装箱吞吐量首超2600万标准箱,首次跻身世界港口排名前三名……2018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宁波舟山港再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港口是浙江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浙江不断整合港口资源,发挥出明显的叠加效应。”宁波舟山港集团战略研究与法律事务部工作人员王来说,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舟山港也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市的港口合作,打造世界超级港口集群。
今年2月19日,上海港集团和宁波舟山港集团共同签署了小洋山综合开发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两个集团将以股权合作方式对小洋山北侧进行共同开发运营。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合作有助于实现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平台,也是浙沪两地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务实之举。
据宁波舟山港统计,截至2018年底,该港已拥有各类航线246条,较2017年同期增长3条,其中干线120条,占总航线比例近5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业务已经成为近年来港口业务增长的新亮点。”宁波舟山港业务部有关负责人说。
在体制机制上,浙江不断探索,深化开放助力“走向深蓝”。2017年3月,浙江又承担了一项国家级试点任务——国务院印发实施《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实施期限2017-2020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全部在浙江舟山。相比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浙江以油品全产业链投资便利化和贸易自由化为重点,在产业上更加聚焦。
设立两年多来,浙江自贸试验区已有累计10项改革成果入选国务院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其中,第五批18项改革成果中浙江自贸试验区占到四席,分别是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全流程“一单多报”、保税燃料油跨港区供应模式、优化进口粮食江海联运检疫监管、优化进境保税油检验监管。
浙江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浙江将用足用好舟山群岛新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相关政策,结合‘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创建,完善国际航运自由港、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等领域相关政策,积极支持涉海涉港相关领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