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是指研发投入占地区当期生产总值的比重,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91%、居万亿城市第7位。
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正在开展新一轮物理实验,在2023年4月12日实现世界最长的403秒高约束模运行的基础上,朝着更长时间的高约束模发起挑战。
合肥作为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已有、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十余个。目前,包括EAST在内的各项基础科研正争分夺秒,朝着更高目标发起冲击。
截至目前,合肥累计投入近190亿元保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从长远来看,合肥不断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力度,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逐步上升的实力。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科技集群”中,合肥位居第40位。据《自然》杂志发布,合肥位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
2024年,合肥将继续服务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更多原创性、标志性成果。
合肥创新主体中,企业最为活跃。数据显示,合肥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69.5亿元中,各类企业研发投入327亿元,占比70%。
焊接、排版、层压、装框……虽值寒冬,位于庐阳经开区的安徽大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火热场景。大恒能源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光伏组件研发与制造、光伏电站建设与运维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离不开合肥的创新土壤。”大恒能源总经理卞崇磊介绍,“过去一年,企业在合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用于新产品与技术研发以及新产线、设备的升级。”
近年来,合肥大力度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16条重点产业链,加快一批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2022年国科小研发投入补贴3亿元,2022年度高企享受税率优惠32亿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327亿元。
在合肥的支持下,科创企业拔节生长。2023年,合肥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94户、总数840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1万户、实现两年翻番。同时,科大讯飞的交互认知大模型、本源量子的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锐世医疗的脑部专用全数字PET……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攀升,越来越多具有标志性的“合肥造”走进人们视野。
今年,合肥将继续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保持1万户,净增省级科技领军企业5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