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技圈绝对的话题人物,马斯克再次向市场展现了他的超强“带货能力”。
前不久,特斯拉放出了第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的演示视频,与第一代相比,二代Optimus多项性能显著提升,其重量更是减轻了10%。轻量化特征瞬间引发了市场关注,有分析人士认为,该机器人或是应用了聚合物材料PEEK减重。
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立马做出反馈,与PEEK材料相关的个股一度掀起了涨停潮,华密新材更是在半个月时间里估值接近翻倍。虽然目前股价稍有回落,但涨幅依然超过70%。此外,万得也在随后不久发布了PEEK材料概念指数。
二级市场的热情同样传导到了一级。新材料投资人张昱告诉小饭桌,2022年他曾投资了一家PEEK材料公司,当时市场对于该领域关注度并不算高,结果现在创始人连“投资人都见不过来”。
据他透露,该公司目前正在筹划新一轮融资,主动找上门的机构不乏国家队基金以及知名券商。而公司新一轮的估值相较一年多以前,翻了近三倍左右。
“我们也在争取新一轮的额度,但创始人还未松口。”
张昱深刻意识到,马斯克的一段视频,似乎让原本“消停”的PEEK材料火了起来。
同样感受到市场温度变化的,还有创业者吴健。
有意思的是,他所创办的湃可科技并非聚焦PEEK材料,而是从事与之类似的另一聚芳酮类材料——PEKK的研发。二者不仅名称相似,其功能、应用领域也存在很大重合。针对3D打印应用和碳纤维复合材料加工过程,PEKK拥有温度窗口更宽、结晶速度可控的优点。
“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的视频发布之后,我朋友圈就被刷屏了,很多同行跟投资人都在转发相关报道和论文。”吴健告诉小饭桌,那几天,他也收到了不少人发来的微信。“很多一年前聊过的机构也主动找来重新接触了,还有来了解PEKK和PEEK究竟有何区别的。”
吴健向小饭桌提供了一组数字:过去一年他见了超150家投资机构,而其中有50余家是在特斯拉视频刷屏之后之后一个多月里密集接触的。
“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的关注度一夜之间就上去了。”
所谓PEEK材料,实际上是一种线性芳香族高分子材料,具有耐热等级高、耐辐射、耐腐蚀、尺寸稳定性好、电性能优良等优异性能,同时还易于注塑成型、挤出成型和切削加工。
作为工程塑料中的顶级材料,PEEK材料的强度约为铝合金的8倍,密度约为铝合金的1/3。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PEEK可以显著降低材料自身的重量,实现对铜合金、不锈钢、PTFE、PPS和其他工程塑料等传统材料的替代,满足高端制造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对“轻量化”的要求,因此也被外界戏称为“工业减肥药”。
在政策方面,我国也将PEEK树脂的研发连续列入“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和“863”计划,“PEEK工程塑料”是被明确列入工信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的重点新材料,属于《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及“中国制造2025”所支持发展的先进化工材料。
放眼一级市场,一些头部机构早早布局了相关企业。
比如红杉中国,早在2021年就投资了远铸智能,后者是一家提供PEEK材料3D打印完整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过去几年,该公司累计完成了5轮融资,其他投资人还包括招银国际资本、保时捷、光远资本,以及李泽湘参与发起的XBOTPARK基金。
此外,高瓴资本、深创投、同创伟业、中泰资本、奇点资本等,在该领域皆有出手。
在分析PEEK材料此次突然爆火的原因时,除了马斯克的推波助澜,外界普遍认为,下游产业的爆发以及对轻量化需求的日益增多,也为PEEK材料带来了长期利好。
目前,PEEK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商业航天、3D打印、医疗等领域,几乎都是过去两年大热的细分赛道。
就拿机器人来说。过去一年,在AI+的助推下,机器人可谓是迎来了奇点时刻,新产品层出不穷,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的关注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据机器人大讲堂&立德智库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相关领域共发生35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亿元级融资事件75起,已披露融资总金额超180亿元人民币。
再看商业航天。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引下,无论是中央相关部门的顶层设计,还是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都在为行业添柴加火。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民营火箭公司共发射13次,成功入轨12次,创下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八年来的新纪录。
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3D打印等产业也在2023年取得了不俗发展和关注。
光大证券预计,在下游应用不断扩展下,从2023年至2027年,中国PEEK市场需求量将从2334吨跃升至5079吨,年复合增长率达16.8%,五年内实现翻倍;国金证券也判断, 2027年国内PEEK材料需求将达到167亿元以上。
PEEK材料的发展,还与国产替代有关。
过去几年,国产替代一直是一级市场重要的投资方向之一。
啟赋资本创始人傅哲宽曾直言:“我们国家最重要的短板是在材料,材料是所有进步的基础,无论是做精密部件和高端装备,没有材料的突破,人家给你软件也做不好。”
目前,全球PEEK材料生产厂商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主要的国外参与者包括英国威格斯、比利时索尔维和德国赢创。虽然自2016 年起,国产企业逐步打破海外 PEEK 垄断,但依然存在自供能力不足的情况。
“现在80%的市场份额依然在外资手里,70%左右的用量依赖进口。”吴健表示,“虽然外国政府层面没有针对PEEK、PEKK等材料发布相关禁令,但据我们了解PEKK目前有些特殊牌号外国公司是不给中国市场提供的。另外因为涉及到商业航天、军工等特殊领域的应用,未来也许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而且从成本来看,PEEK材料的国产替代存在明显价格优势。当前,国内PEEK材料价格约为30万元/吨至40万元/吨,国外则高达80万元/吨至100万元/吨。
下游产业发展井喷、国产替代趋势明显,似乎为PEEK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过,小饭桌在访谈中发现,相较于此前“全民疯抢钙钛矿、碳化硅”的狂热,一级市场对于PEEK的态度似乎更加谨慎,此波热度则更像是一场虚火。
“PEEK材料的确很火,看的机构也很多,但真正出手的没几个。”新材料领域FA齐悦告诉小饭桌。
背后原因也是多层面的。
争议之一在于,PEEK材料投资是否对VC/PE具备足够想象力。
新材料领域投资人王义夫向小饭桌分析称:“筛选项目重点看两点,一个是行业空间,一个是技术壁垒。对于一些市场空间大、技术难度又小的企业,通常投资机构会率先冲进去,因为很容易上量;而一些市场不大,技术难度又大的项目,在实际投资中会十分难受。”
显然,PEEK材料属于后者。
虽然支撑的是机器人、商业航天这样万亿规模的热门产业,但PEEK材料自身行业规模并不大,根据沙利文咨询预测,2022年,我国PEEK市场规模约为14.96亿元,预计到2027年也才刚刚达到百亿规模。
此外,PEEK还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据业内人士介绍,PEEK材料的生产工艺教难,需要一致性高、结晶性能高,并达到合适的熔指和黏度平衡。虽然PEEK材料研发已久,但全球大规模生产的企业较少,仅4家具备1000吨以上量产能力。
“而且受核心原材料氟酮价格较高的影响,PEEK材料的价格较贵,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下游应用空间。”投资人赵阳表示。
同时他指出,虽然PEEK材料看上去应用市场很多,但并不是非它不可。“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聚乙烯、聚丙烯等材料都可以替代它,改一改完成上车。”
时间风险也是投资人持观望态度的原因之一。
据了解,PEEK材料的产能爬坡需要7年左右,下游客户认证开发周期需要3-5年。也就是说,该材料从研发到实现商业化落地,可能需要长达10年的周期,而这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基金的存续期。
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这类企业可能承担时间带来的收益被稀释以及退出的风险。
纵使对PEEK材料现阶段发展抱有一定质疑,但与小饭桌交流的投资人和创业者,都无一例外认可了这一前沿的蓝海方向。
只是,现在横亘在投资人面前的问题是,目前行业里已经出现了中研股份这一龙头上市公司,而这几十亿的市场,还能撑得起第二个龙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