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财政部门将认真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安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社会经济重点领域,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切实提升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福祉、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以政策加力为引领,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活力。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安排市级资金3000万元,举办“3+9+10”招商引资活动,以重大项目突破筑牢产业支撑,推动优质项目企业资源转化,精准助力产业集聚发展。抢抓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机遇,创新实施6项举措,优化普惠金融供给,建成具有淮安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全市认缴23.8亿元,设立组建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积极对接央企、省级基金、头部投资机构,吸引撬动外部资本投资,形成出资合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整合市级人才专项资金超1亿元,推进“淮上英才计划”、“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等人才项目,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安排3000万元市级商务流通发展资金,加强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促进外贸经济稳中提质。
二是以人民期盼为根本,持续增进民生领域福祉。安排资金1200万元,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寄宿制服务,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家庭教育守护。筹集安排2100万元,建设多功能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护佑中小学生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筹集安排资金8546万元,实施市二院急诊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优化等工程,加强医疗救治能力提升,为建设健康淮安提供有力支撑。筹集安排资金1340万元,对全市孕产妇和新生儿各25000人,实现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全覆盖,助力下一代健康幸福成长。筹集安排资金4亿元,用于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力促进社会稳定。加大医疗公共服务水平,筹集安排650万元,为在校适龄女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安排资金500万元,支持职业院校聚焦“7+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开设新专业,推动在淮大中专院校与在淮企业开设校企合作专班,着力促进在淮大中专院校学生留淮就业创业。
三是以产业升级为重点,用心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筹集安排资金3.1亿元,新建95条、407公里农村生态河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筹集安排资金2.2亿元,开展道路通达行动,建设农村村内道路200公里,田间道路276公里,优化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布局。为推动淮安现代都市田园建设,筹集安排资金6560万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市政绿化提升和景观环境梳理。安排市级资金6000万元,用于稻米、龙虾等产业集群建设,助力“三级先导”工程建设,突出稳粮保供,推进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中有进。安排市级资金3550万元,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助力60个市定重点帮促村帮扶补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支农作用,完善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工作,满足广大农村中小养殖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四是以补短强弱为抓手,提档升级城市功能品质。安排资金2790万元,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燃气、排水等风险场景市级监管系统,布设城市智慧监测设施,切实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安排市级资金3655万元,保障城区道路照明及公共亮化设施正常运行,便民出行,美化城市环境。安排市级资金1亿元,用于保障有轨电车、公交车运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安排市级资金3.7亿元,加强临空、铁路和航运经济发展,进一步放大城市区位优势。为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筹集安排资金7314万元,改善里运河核心区绿化,提升标识形象系统等配套服务设施。安排市级资金3500万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提升环境监管水平,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筹集安排资金3.1亿元,实施区域路网畅通工程,改善城市道路环境。
五是以改革创新为驱动,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效能。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增强协调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作预见性、政策时效性和项目执行有效性,更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作用,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让“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落在实处。深刻把握财政“紧平衡”状态,紧扣收入和债务指标,统筹综合财力保平稳运行,统筹可用财力保收支平衡,统筹预算财力保刚性支出,压减一般性支出、一次性项目4.5亿元。加强向上争取中央、省专项转移支付、专项债券力度,系统整合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各类资金,壮大财力基础,夯实稳定底盘。实施“纪巡审联动”工作模式,聚焦巡视巡察和审计发现的重点问题,开展财政系统上下联动综合检查。落实人大对财政预算各项审议决议,压实责任,狠抓问题整改,以人大监督为契机,不断提升财政为政、为民理财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