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家山、项家山,挑担水绕三弯,一棵青菜吃三餐,有女莫嫁项家山。”穿行于蜿蜒的徽州天路,抵达安徽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休宁县白际乡,巨大的蓝天幕布下,白云仿佛触手可及。项山村正是这蓝天与白云交际处的一颗明珠。
项山村地处深山,海拔800多米,是徽州天路上的一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因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多年来处于相对“避世”的状态。正因如此,村子的自然风貌保存得较为完好。在村中水口林,南方红豆杉、南方铁杉、银杏树等稀有古树树龄已超千年。
“项山村山多地少,地势陡峭,发展农业没有基础,发展工业处处受限,只能走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项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汪嘉洪和村“两委”意识到,项山最大的特色是原生态,一定要把环境保护好,把文化资源挖掘整理出来,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让美丽乡村转化成美丽经济。
要想富,先修路。多年来,项山村都没有公路,村民们出行只能走羊肠小道。2018年,全长6.3公里、投资1000余万元、通往项山村严池村民组的严池公路正式开工。经过一年的建设,一条平坦开阔的盘山公路“横挂”山间,既方便了村民出行,也拉近了项山村和外界的距离。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项山村与白际乡内的其它旅游景点以及周边景区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黄金线。宛如世外桃源的项山,乘着徽州天路的东风,成为生态旅游、度假、避暑、摄影的胜地,再次焕发出新生。
沿着严池公路曲折前行,我们抵达项山村的网红打卡点严池梯田。严池高山梯田被称为皖南的“龙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从山腰一直盘绕至山顶,如同天梯,蔚为壮观。春有油菜花,夏秋有水稻,一年四季风光迥然。梯田层层叠叠,在青山环抱中以四季之景勾画出不同意境的山水画。
每年油菜花开的时节,来梯田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让梯田景色更美,同时带动村集体增收?项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曹昆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流转了50余亩撂荒地,种植高山玉米和油菜,既增收又能提高梯田‘颜值’,一举两得。”除了统一流转撂荒地,近年来,项山村还通过盘活闲置旧房出租、养殖泉水鱼等方式,实现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连年增长,从2021年的10万元到2022年的20余万元,2023年达到52.7万元。
项山村的向绿发展,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更带来了创业的希望。村里的弄云田舍负责人张英珠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多年前,他曾来项山村旅游,对当地原生态的风光一直念念不忘。严池公路建成通车后,她和丈夫故地重游。一番思索后,他们决定盘下严池梯田附近的房子做起民宿,以实际行动给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发展乡村旅游“打个样”。
“2023年10月正式营业后,店里的客流量一直不错,周末的房间都是早早就预订完了。”提起店里的生意,张英珠打心底里高兴。下一步,她还准备改造民宿门前的平台,打造露营基地,供游客们赏花、看星空和云海。
乡村旅游人气火爆,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冬日的项山村,阡陌小巷中,处处弥漫着一股甜甜的红薯香味。削皮、蒸熟、晒干……村民汪根红和妻子正在赶制红薯干。一旁的竹编晒盘里堆满了刚烤好的红薯干,色泽金黄,格外诱人。
“往年光靠卖红薯干我们就能有2万多元的收益,今年红薯收成比往年好,期待我们的红薯干大卖。”汪根红告诉记者,不仅是红薯干,高山云雾茶、玉米、干笋等农副产品都是增收的“宝贝”,因为这些纯天然的有机农产品备受游客喜爱。
如果说,隐匿山林的生态秘境让项山发展得以“冲向云端”,那扎根基层的红色党建则是“沁入心端”,走进了当地群众的心窝里。
近年来,休宁县部署实施“红网连心 群雁筑巢”行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合理利用村级闲置农房、村民日常开展活动较集中的区域场所,因地制宜打造“红网议事厅”微阵地,将为民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微单元。“最美红网议事厅”项山村就是其中一张靓丽的名片。
“村中主干道都没什么路灯,晚上想去串个门都不方便。”“村里面老人多,是不是可以搞个专门的活动室?”“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梯田边上的步道还需要再修修。”“家家户户都要把门口搞干净,不能让来玩的游客看了笑话!”……在项山村“红网议事厅”,每逢交流议事的日子,周边的村民们都会每家派一个代表赶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困难、讲感触、谈发展。
“去年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在项山村严池村民组打造了‘红网议事厅’,将村庄分片划定网格进行管理。一项项村级事务通过‘红网议事厅’得到了有效解决,村民们非常认可。”汪嘉洪告诉记者,目前,该地已建立三级网格数量4个,四级网格数量27个,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村情村况,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除了网格化日常管理,村里还会不定期地召集村民一起商讨村内事务,用民生温度标注村民们的幸福“刻度”。
以生态为“墨”,用“红色”添彩,项山村的乡村振兴发展画卷向着“云端”一路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