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就像候鸟,哪里气候适合就往哪里飞。在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对所有与会干部讲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家从上海来无锡投资的企业反映,在项目手续办理和建设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和经办人员向他们介绍工程,涉及的部门人员多达三分之一,他在上海从未遇到过类似事件,感到震惊和无奈。
发展的环境如何优化?引进一个重大项目着实不易,如果因为类似遭遇而让投资者产生质疑、动摇信心,他们还会青睐无锡吗?带着市委全会上提出的这一问题,本报记者来到部门、企业和群众中采访,倾听意见,寻找共识。
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不能让事难办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实施两年以来,这样的理念在政府和企业层面逐渐形成:政府向“店小二”转型,企业一门心思促发展。三个“三年行动计划”、“降成本”32条意见…… 一系列产业政策和措施落地有声、成效渐显。
今年4月,市工商联围绕我市帮助企业降成本的政策措施开展专题调研。在现场,市工商联副主席王海宝和他的同事们听到许多来自企业的表扬:“水电气等要素价格的降低对我们这种能源使用大户来说太带劲了,一年仅在水电气方面的开支就能减少近200万元。”“减负政策大多直指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而且手续简便,不用来回找人签字、盖章。”一阵阵政策“红包雨”,让企业减了负担,增了活力,赢得了企业家和投资者的赞许。
但在同一次调研中,也有企业提了意见。有人觉得政策执行中缺乏灵活性,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少数企业竟不知道政府出台过帮助企业降成本的政策措施,政策红利更是从未享受过。还有些企业人员称,到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时,经办人虽然笑脸相迎,耐心接待,但就是不办事,婉转推辞说:“我们是基层单位,职能所限,这事要找上级部门才能解决”,“在办理中,领导还没有批复,请耐心等待”……一个个“软钉子”让企业有苦难言。
企业砥砺前行,需要做出保障的,就是服务。王海宝说,随着制度笼子越织越密、作风管束越来越严、违规成本越来越高,现在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乱作为”的现象少了,但出现了“慢作为”、“不作为”的问题。一些干部和经办人甚至摆出一副“我没有吃你的、拿你的,我就公事公办”的面孔。
产业强市之路任重道远,需要提升硬实力,也离不开改善软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倡导政府部门有一种“清新”的办事风格。领导干部积极作为,提供“保姆式”服务,企业发展“只用找路,不用求人”,这样才能留住对方的心。
一枚印章管审批,当好企业“服务员”
一个地方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政策优惠和要素价格的比拼,还得靠制度设计,靠机制创新。经过几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我市的审批事项“一瘦再瘦”,政府各部门保留行政许可事项已经削减了一半。今年7月7日,无锡市行政审批局成立,逐步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群众和企业对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满意,是改革的初衷和动力。便民利企,提高满意度和获得感的,就是改革发力的方向。”市行政审批局局长顾伟介绍,改革呼声最为迫切、与营商环境关系最为密切的市场准入领域、工程建设领域的行政权力事项,将率先划入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第一批行政权力事项目前正在划转中。
审批“瘦身”,准入“放宽”,服务还要更贴心,逐步实现一窗受理、信息共享、并联审批、全程督导。目前,按照全省推行的“3550”改革要求,一般工业用地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证办结要争取在50个工作日内完成,最大限度便民利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国资投资项目光是材料,就得将15份资料重复报送54次。“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了,但离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没有终点的改革。”顾伟说。今后,审批所需资料将实行一个窗口收取,由市行政审批局分批次推送,变“体外循环”为“体内循环”;还将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电子证照库,各行政主管单位按需统一调度资料。随着信息的共享,审批进行到哪一步,卡在哪一环节,都会体现在统一的网络平台上,哪个部门没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将自动亮红灯。
优质高效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也让足不出户办成事成为可能。据介绍,今年年内80%的指定事项将实现“网上办,快递送”,加快项目落地。申请人和经办人连面都不用见,从根本上铲除了孳生腐败的温床。全市各乡镇、街道还将设立项目服务代办员制度。开办企业需要注册登记,投资建设项目需要审批,都有“服务员”免费代办。
提倡“亲”“清”的政商关系,就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自我约束”,实施简政放权,为企业减负。随着行政审批离“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的目标越来越近,改革不仅从制度上提高了行政效能,还将进一步净化、优化我市的营商环境,提升区域竞争力。
用制度保护干事创业,约束“为官不为”
敢为人先,试错容错是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但一些党员干部面对困难怕“惹事”,不敢创新、不愿担责,“为官不为”。市纪委相关部门近期开展了专项调查,对部分行政部门以及基层机关工作人员的作风进行明查暗访。通过电话调查1800多个,问卷调查2300份,并对341个企业和单位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少部分职能部门对“降成本”政策措施落实仍有不到位的情况; 少部分基层机关对群众办事、企业办事仍存在作风不实,办事拖沓的情况。
营造风清气正的投资环境,保护投资者的发展热情,就必须严肃整治不良风气,严查各类权力交换现象背后的利益问题。市纪委相关人士介绍说,去年12月,我市就在省内率先出台了《关于建立容错纠错机制的办法(试行)》、《关于治理“为官不为”行为的办法(试行)》,为改革者送上“定心丸”,对“为官不为”动真格。根据这两个办法,推进改革、先行先试中因缺乏经验出现失误和错误,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出现失误和错误,推进改革发展出现无意过失,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工作过失,经认定予以容错免责的单位和党员干部,可以按照不同情况作出容错免责处理。而官僚习气和衙门作风严重,对企业和群众态度生硬,敷衍了事;对企业和群众提出的诉求、意见、建议,以及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不按规定办理答复或久拖不办、群众反映强烈等情形,一旦查实要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还要点名道姓通报曝光。
政府就是服务,公务员就是服务员,服务企业就是推动发展。“坦荡真诚地做好项目服务工作,决不能以手中的权力作为介绍工程的敲门砖,更不能把手中的权力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小敏的话语掷地有声,对各级干部包括具体经办人员把握“亲”“清”政商关系提出了明确要求。政商之间“勾肩搭背”绝对不行,“背对着背”也不可取,只有坦诚相见、清白交往,双方各守其志、严守边界,才能行稳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