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县乐跃镇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聚焦党建赋能领航,优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路径,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利用当地文化、产业和旅游等资源优势,打造“农文旅居”四位一体乡村振兴新样板,一个忆初心、聚人心、强信心的乡村振兴典范正逐步形成。
红色文化打底 描绘新画卷
“乐跃镇是红军长征途经地,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县委和镇党委都高度重视这段红色历史,在今年成功申报了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项目,并利用各级配套资金倾力打造半站营红色文旅项目。”乐跃镇党建办主任童霞介绍道。
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乐跃镇同德昌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史志办等单位深入挖掘红色故事,遴选了一批反映长征精神的标志性、代表性经典事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打造村民为红军烧开水、村民为红军治伤、傈僳族青年为红军带路等3场舞台情景剧。投资700余万元稳步推进红色驿站、烧水房、村级活动场所等项目建设,同时打造红军大讲堂、红军路、红军食堂等沉浸式体验场所,进一步丰富了红色载体,构建多维立体研学旅方式。结合实施美丽乡村“三大行动”,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半站营村慢火车通站桥以及对农房进行风貌改造,拆除辖区危房、危墙,深入开展厕所革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分类处置等工作,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红色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昨天、今天,更是明天。红色美丽村庄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人居环境,老百姓都很开心。”乐跃镇半站营村党委书记周潮说道。
一个个“红色印记”正在被擦亮,历史的印记与迤逦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描绘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新画卷。
特色产业赋能 擘画新蓝图
走进乐跃镇万亩枇杷产业园区,一条条村道阡陌纵横、干净整洁,一栋栋现代农家小院散落在翠绿葱茏的枇杷林里,万亩枇杷金果压枝头,一幅美丽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乐跃镇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通过党组织多方联动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打造了以高丰村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村社的万亩枇杷产业园区,并对园区道路提档升级,完善产业道路、观光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结合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等情况,积极探索“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了合作社发展与村级事务、村民利益一体化推进,并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展“校、县”“所、县”合作,成立“枇杷专家大院、枇杷博士工作站”,采用“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的模式,大力推进规模化枇杷产业发展。
“我们老了,不能像年轻人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好在赶上了好时代,我孙子说了,这些枇杷树不仅是经果林、是产业,这个也叫做乡村振兴!”乐跃镇村民肖琼笑着向记者说道。
截至目前,全镇枇杷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7500吨,产值1.5亿元以上。2022年,枇杷销售收入超5万元的农户达3000余户,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在发展壮大枇杷产业的同时,乐跃镇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早熟蔬菜、果桑、桃子等一系列农业和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产业,形成了以优质枇杷为主导产业,以生态观光、康养旅游、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为配套产业的“1+3”产业发展格局,持续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以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擘画美丽乡村发展新的蓝图。
文旅资源添彩 续写新篇章
乐跃镇全年优质天气330天以上,气候舒适度极佳。背倚姑姑山森林公园,螺髻山水系川流而过,农林资源丰富,汇集山川、河沟、古树等自然资源,呈现出一幅山、水、田、林相融的生态画卷。
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乐跃镇以“党建引领项目”模式持续夯实文旅融合发展基础,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持续拓宽文化旅游消费渠道,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红色旅游”等。将本土傈僳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融合发展,将四方碑、沙坝子、八斗冲等红色资源串点成线,打造傈僳族文化品牌和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在旅游规划区域中植入特色餐饮、水上娱乐、非遗体验等旅游业态,打造了以枇杷、桂圆等特色农产品为核心的采摘观光游、农事体验游、阳光康养游,以3A级景区傈僳水寨为主的休闲体育游、生态探险游,以傈僳族、彝族和传统文化传承为背景的非物质文化体验游、民族风情体验游,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打好融合党建文旅牌。
“今年以来,乐跃镇以党建链赋能产业链为出发点,在夯实组织基础上发力、在优化文旅融合产业上布局,持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多点发力跑出了乐跃‘加速度’。海花沟大地公园阳光康养度假区、半站营红色教育基地、姑姑山森林公园、贵园民宿等一批批文旅项目正在成型,不断为乡村振兴建设注入了新动能。”乐跃镇党委书记杰武木果说。
以红色文化打底,以特色产业赋能,以文旅资源添彩,乐跃镇正在不断融入攀西文旅经济带和安宁河农文旅生态长廊,一个忆初心、聚人心、强信心的乡村振兴典范正逐步形成,一幅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秀美画卷,正在安宁河畔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