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古称“箑”,竹编而成,历史源远流长。在黄岩的制扇史上,小南门纸扇占有重要一席。小南门纸扇,俗称“纸壳扇”,属团扇的一种,流传于黄岩城关小南门一带,是一项民间纸扇制作技艺。
施新华,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门小纸扇”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目前黄岩仍在坚守做小南门纸扇的手艺人。当下,空调、风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纳凉工具,施新华依然专注于纸扇技艺的传承发展,始终坚守着“小南门纸扇”这张文化名片,不移其志,不改匠心。
制扇的小南门
小扇引微凉,悠悠夏日长。自古以来,扇子都是人们在夏日必不可少的纳凉工具,亦是文人墨客们题诗作画的重要载体。黄岩纸扇的制扇历史可追溯到元代,至少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元代,南门王氏祖辈曾在黄岩西街以制扇为业,被称“王做扇者”。明代山东按察使佥事王铃在《宁溪王氏宗谱》中记载,“吾南门信女五府君丁式微之运,转徒邑西街以制竹扇为业……昔乡有人戏目吾族为王做扇者。”后王氏有子弟入赘南门范家,并在南门安家,继续做扇。
明清时期,城关小南门已成为纸扇制作的集中区域,长约1里的小巷,被人们称为“纸扇巷”,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南门家家户户还都在做纸扇。
“纸扇是小南门的一张名片,黄岩人谁不知道小南门纸扇,这里的纸扇曾销往上海、杭州、温州等多个城市的。我小时候家里也制作过纸扇,不过早就不做了。要说把小南门纸扇坚持到最后的,只有施新华他们家了。”小南门天长南路上,一位在路口晒太阳的老人笑着说道。
小南门制作纸扇有分工,劈篾、做扇篾、糊画纸、包花,各家各户会的手艺都不一样。其中,劈扇篾、扎扇弓技术含量较高,精通的人并不多,施新华家便是其中一户。他的制扇工坊位于小南门天长南路火药桥里9号,站在天长南路街头,便能看到巷口竖起的“小南门纸扇”招牌。
“小南门纸扇的核心技术是劈扇蔑、扎扇弓,这个手艺就只有两三家掌握,记得小时候,邻居们要做纸扇了,都来我家批发扇蔑,八分钱一个,供不应求。”施新华出生于1955年,从他开始记事起,小南门便是一个“纸扇”的世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南门交通主要靠水路,如今天长南路的所在位置在当时还是一条河,河面上客船往来频繁,铺满石板的纸扇巷里摆满了精美的纸扇,行人如织。
“那时,小南门到处都是卖扇子的,初夏刚到,便有客商划着船排着队到这里来买纸扇、扇蔑。我家纸扇生意特别好,沿着河边有五间门面房专门用来卖纸扇,奶奶和父亲靠着纸扇手艺养活了一大家人。”施新华说,在他的儿时记忆里,父亲和奶奶每天都坐在门前劈扇蔑,“我奶奶劈扇蔑的手艺最好,一个人一天能做出几百把扇蔑来,她老人家活到103岁,90多岁了还在做纸扇,那时比我们做得都快呢!”
纸扇里的工艺传承
“竹出黄土岭,纸出温州城,纸竹成把扇,做扇小南门。扇扇有凉风,日日在手中,有人问我借,自己打蚊虫。”在这首人们口口传唱的古代民谣里可以看出,小南门纸扇深受人们欢迎。
“它的体质轻,风面大,扇面上有人们喜欢的人物画、戏剧画、花鸟走兽等,惹人喜爱。价格又实惠,直到现在黄岩还有很多老人专门到我这里买纸扇用。”施新华说,小南门纸扇上的贴画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西厢记》等戏曲连本戏套扇,每把扇上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整套扇情节连贯,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颇具特色。
小南门纸扇制作工艺程序并不复杂,但是要做好一把扇子,并非易事。“它难就难在‘刀工’上,要把竹篾劈的精细均匀。稍稍不小心,要么劈伤手要么劈得不够匀称,一般人学不来也不愿意学。”施新华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根一尺多长一寸阔的毛竹片来向记者演示纸扇的制扇工艺。
他将竹片立在长凳上,单手固牢后,用刀快速地将竹片上半段裁劈成二三十片均匀柔韧的薄片。“这就是扇骨,下面的小半截毛竹不用劈留作扇柄。毛竹要选方山的,以前说要用黄土岭的,其实还是方山毛竹好,它不容易被虫蛀,而且更柔韧。”说话间,施新华已经劈好一根扇蔑,他手捏一根一尺多长的狭竹条弯作弓形,扎在扇柄和扇骨的交接处,再将麻线沾水浸湿,依次均匀地把扇骨拉开,一片一片朝一个方向旋转摊平,连扎在弓弦上。制好后的扇骨弧线柔美,富有张力,已经初具一把纸扇的形态。
“扇骨轻,糊上去的纸也要轻,拿在手里才轻便好用,扇出来的风也更清凉。不过现在想要买到以前用的糊扇纸越来越难了。”施新华说,扇骨做成后的步骤是糊纸包边,而做小南门纸扇的用纸与现在日常所用的纸张已有所不同。
“现在的纸张克重比较重,一张约65克,糊在扇面上一碰胶水容易破,且没有张力;以前做扇的纸张只有30克左右,更加柔韧,粘上胶水一拉便成扇面。可惜原来的糊扇纸快用完了。包括这些扇面上的戏本也是80年代时买的,现在几乎寻不到了。”施新华叹息道,原材料的难寻也让小南门纸扇要想保留原有的“味道”越来越难。
传承非遗纸扇之美
2009年6月,小南门纸扇被列入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施新华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我家兄弟姐妹6人,只有我一个人跟着父亲学做小南门纸扇。以前买纸扇的人多,一个人做可能会忙不过来,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空调、风扇,买纸扇的人少了,我一个人也足够应对所有的订单。”施新华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南门纸扇的功能已不仅仅是遮阳防晒、驱蚊纳凉,更多了一重引领文旅潮流、传播非遗文化的重要使命。
“前段时间,黄岩举办马拉松,主办方在我这里订制了50把小南门纸扇,扇面上绘制的就是马拉松的图案,在集市上展出的时候很受欢迎,大家觉得这既是黄岩的非遗手工艺品,又有马拉松的元素,非常有纪念意义。”在工坊里,施新华留有数把样品扇,这些样品扇的扇面上并不是戏本画册,而是具有文旅特色的精美图画。施新华介绍,近两年,黄岩大力发展文旅活动,每次活动,他都会积极参加,在相关展会上介绍小南门纸扇的历史和制作工艺。
“在一次非遗交流会上,杭州一位大学教授看到我制作的纸扇,非常喜欢。他说这种古老的制扇工艺应该继续传承下去,还特地收藏了两幅扇面空白的扇子,要在上面题诗作画。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说明我扇子做得好啊。”施新华笑着说。
在小南门纸扇的文化传承上,让施新华感到高兴的还有一件事。2015年,滨江小学被评为台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教学基地,其中小南门纸扇就是其非遗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
“学校给孩子们特地编制了一本制作小南门纸扇的教材,教材内容是向施师傅取经学习后完成,施师傅制作纸扇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用照片记录了下来,配合教材教学。”滨江小学美术老师蔡金琰介绍,近年来,滨江小学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不仅通过课程对孩子们进行理论指导,还成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自动手学习南门纸扇的制作方法,“近几年,我们共订制了800个空白扇面纸扇,鼓励孩子们在扇面上书写绘画,培养他们对这门非遗工艺的兴趣。”
除了课程学习,滨江小学在校园环境的打造上也下足了功夫,校园文化墙、廊柱、廊道、围栏、围墙上皆能寻得小南门纸扇的艺术形象。
“我们学校是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坚持以翰墨传承文化,通过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开拓志趣,提升素养。小南门纸扇属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同处东城街道,更应该利用好这个文化资源,传承非遗之美。”滨江小学校长朱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