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12月12日,记者从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十大新兴产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1年以来,安徽新签约、开工、在谈百亿新材料项目25个,50—100亿项目49个,落地项目数、总投资额在十大新兴产业中均位居前列。今年1—10月,全省新材料产值突破4300亿元。
手机充电发烫不仅会影响消费者使用感,也会逐渐降低电池寿命,目前,许多手机品牌使用石墨膜覆盖在电池上,大大改善了这一情况。
“我们生产的聚酰亚胺碳基膜供给到下游企业,他们再通过烧制形成石墨膜。”12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合肥国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酰亚胺薄膜分公司,分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聚酰亚胺碳基膜是高导热石墨膜的基材,高导热石墨膜则是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通讯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关键散热材料。
据了解,国风聚酰亚胺薄膜分公司已在合肥高新区建成投产4条热法生产线,并在合肥新站区投资建设7条热法生产线和2条化学法生产线(进口),全部建成投产后,国风PI薄膜总产能将超过2000吨,进入国内前列。在聚酰亚胺(PI)产线,记者看到设备正在对薄膜进行除尘、测量厚度、检测瑕疵等工序,相关数据在一旁的屏幕上显示了出来。“你看,有凹凸或者黑点等瑕疵的具体定位坐标都有提示。”该负责人表示,在后序环节,会对影响使用的这些瑕疵进行切割处理。
聚酰亚胺薄膜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材料,长期以来,其关键技术和产品被国外所垄断。近年来,国风聚酰亚胺膜材料项目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在碳基膜、黑膜等多个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聚酰亚胺薄膜被认定为2021年安徽省首批次新材料。
“十三五”以来,我省新材料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2022年实现产值4900亿元、同比增长10.5%,占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的24.5%。截至2022年底,在新材料领域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152家、规上工业企业1726家,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0家,集聚了宝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中建材蚌埠院、皖维集团、安庆石化、丰原生化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今年1—10月,全省新材料产值突破4300亿元。
依托良好的原材料产业基础,大力延伸发展新材料,已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体系,以及以增材制造材料、超导材料、气凝胶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体系。
近年来,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明显,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集群(基地)“双轮驱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体系。
2023年1—10月,先进金属材料(先进钢材、有色金属)、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等安徽省新材料进出口约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0.2%。
今年以来,受电子信息行业周期性下行,集成电路领域的特种功能材料、关键原材料等重点领域进口保持基本稳定并加速国产替代,1—10月,我省光刻胶进口达1.49亿美元、增长3.2%。顺应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趋势,我省新能源材料进出口表现亮眼,1—10月,我省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新增进口2.7亿美元;锂离子电池出口16.8亿美元、增长同比98.8%。
同时,全省各地赴沪苏浙、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拜访行业头部企业及独角兽、瞪羚等高成长性企业,高效对接推进。2021年以来,全省新签约、开工、在谈百亿新材料项目25个,50—100亿项目49个,落地项目数、总投资额在十大新兴产业中均位居前列。今年1—9月,全省新材料产业“双招双引”落地项目1551个,拟投资金额总计6087.6亿元,项目数在十大产业中排名第2、总投资额在十大产业中均排名第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