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清晨,空气中透着一丝凛冽。随着日头渐高,缕缕阳光倾洒下来,照在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柳新镇的幸福桥上。
阳光照得人身上也暖洋洋的。桥上,柳新镇副镇长杨悦正和镇农路管理办主任吴传久笑着说:“吴站长,桥已经修好了,这下你可‘把心放肚子里’吧!”
在一旁,前来观看桥梁通车仪式的村民也渐渐多了起来,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桥梁,喜悦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村民们纷纷打开话匣子,聊起幸福桥的“前世今生”。
说起这座幸福桥,身为“老柳新人”的垞城村党总支书记付化顺自然不陌生。
“1968年6月,因柳新镇南北不通,人们只能向西步行两华里绕到天齐村,从一座又窄又短的小木桥上摇摇晃晃地经过。为解决百姓的交通难题,当时的政府建了这座桥。”谈及桥的过往,付化顺回忆说,“当时的桥很小很窄,后来在八十年代又重建了一次,桥面扩大了点,一直是我们镇的交通要道。就这样一晃眼四十年过去,俺从‘小付’变成了‘老付’,幸福桥也老哩!”
从什么时候,大家发现幸福桥不“年轻”了呢?
随着柳新镇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桥上来往车辆不断增多,负载量不断加大,桥上陆续出现断裂现象,桥面凹凸不平,蛛网状的龟裂清晰可辨,粉尘铺满桥面,一遇刮风或者车辆来往,桥上就会尘土飞扬,周围居民苦不堪言,幸福桥变得“不再幸福”。
吴传久清楚地记得封桥那天的画面。2021年4月,经专业公司检测,幸福桥被认定为四类“危桥”。当天中午十一点多,吴传久站在桥边,在听到三辆货车连续经过后,桥板发出的“哐哐”声,不免得心里一紧,“得赶紧给领导汇报这个事。”
镇党委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行动,大伙“心急如焚”地采取了封桥措施。当天下午便用重型水泥墩将桥面分为三车道,只允许小车通过,严禁货车通行。
桥封上后,安全问题是暂时缓解了,可百姓的出行和生活呢?
桥南头,天齐村村民因大车都从村中小路绕行,晚上常有噪声困扰;桥北边,本来85路公交车通到家门口的新桥村村民出行也多有不便……周围以及两岸群众、企业、单位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6月29日,泉山区委书记、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勇在调研中得知幸福桥情况后,专程实地现场考察,强调要尽快落实幸福桥重建工程,加快推进危桥改造,确保工程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尽快投入使用,并指示要对柳新镇辖区内所有道路进行细查严查,对出现的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泉山区各相关部门、单位,柳新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快速行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走完程序,决定由中建五局承担重修任务。
图纸设计、立项批复……一番努力过后,8月22日,施工单位“一路小跑”进场了。
中建五局高级工程师、项目技术负责人周浪成为幸福桥重建工程的“总参谋”。在开工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一套以项目质量安全为前提的赶工方案。
8月23日,施工机械进场开始拆除作业,7天内完成桥梁拆除作业。9月1日,开始桥梁下部结构施工作业,至10月10日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完成。11月1日,桥梁梁板架设任务完成……项目按照周浪的计划稳步推进。
在工期收尾阶段,周浪所在的“幸福桥施工微信群”里每天依然消息不断,大家丝毫不敢松懈。
“现场伸缩缝注意覆盖保温。”施工技术员袁国飞在群里提醒道。“安全第一,交通防护措施务必到位。”周浪每天认真把好安全关。通过建立完善可控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增大资源投入,延长工作时间,最终,这座宽12米,跨度为3米-13米,施工造价约380万元的幸福桥提前近两个月完成施工。
如果说,每座桥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那么组成这段故事最重要的,就是人。
1963年出生的吴传久,年复一年地巡查柳新各条道路,他说,自己要站好退休前的这最后一班岗。
紧挨着幸福桥的是陈塘村翻水站,工作人员张根洋为施工队提供水、电、工具等,他说,修桥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能帮的会尽力帮。
修桥期间,很多村民都从天齐村一座狭窄的小木桥上过,为了保证安全,天齐村志愿者吴建芳每天在上下学高峰期主动值守。
作为桥两岸紧密相连的四个村子,天齐村书记吴磊、陈塘村书记刘静、垞城村书记付化顺、新桥村书记王同雷耐心给村民做好宣讲,协调施工中的难题,让项目推进很顺利。
当得知幸福桥通车的消息后,大家奔走相告,兴高采烈。
“太好了,桥修好了,以后到镇上赶集、看病再也不用绕路了!”新桥村村民胡光运高兴地说。
“是的,桥修好了,85、832路公交车,以及马坡、八段、五段的大巴车即将通行,我们再也不用绕路了!”85路公交车司机王师傅说。
“桥修好了,我们的消防、急救、灾情等救援车辆可以畅通无阻,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了。”柳新镇镇长许东说。
群众利益无小事,服务群众无止境。走一座桥,看一处风景,更多“幸福桥”的故事还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