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关“品质消费”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我却唯独对这样一个观点印象深刻——什么时候父母对你买的东西产生疑惑了,那很大程度上代表你的生活已经品质化升级了。
这话听着离经叛道,却不无道理。
实际上,品质消费从不是什么新概念:像80年代结婚的单车、手表、收音机“老三件”,90年代冰箱、彩电、洗衣机的“新三件”,再到千禧年后流行的微波炉、DVD和录像机……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消费符号。所谓品质化升级,无非就是人们消费习惯和观念的“代际升级”。
但发现没有?不同时代消费趋势的发起者和定义者,往往都是年轻人:就像父母用锅煮了一辈子鸡蛋,但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为“煮蛋器”买单;老一辈冲奶粉都是用手摇一摇,但新晋奶爸宝妈会专门添置摇奶器、温奶器,图的就是不起泡、摇得匀。
由此也可以反推出一个结论:抓住年轻人,就是抓住时代趋势,也就抓住了新增量和新机遇。这是一个确定的商业未来。
小熊电器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6年,李一峰在广东顺德创立了小熊电器。那一年,国内家电行业已呈百舸争流之势,海尔、美的、格力、创维、海信、TCL和长虹在“白+黑”电领域激战正酣。漫天炮火下,摆在李一峰面前的是一个高难度副本:用20万,活下来,闯出去。
他在一间出租屋里,花了四个月设计出第一款产品——酸奶机。接下来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了,小熊电器不仅在第一年就收获了百万台酸奶机销量,更在2007-2009年连续实现了超100%的销额增速。
一切的偶然都有其必然。回过头看,小熊电器的成功占齐了地利、天时、人和这3大要素。
“地利”,在于小熊电器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入局之路。彼时,家电大牌都在专注于黑电、白电,认为大家电才是“大生意”,注意力也都放在了追求耐用性与实用性上面,而属于生活优化型品类的小家电市场相对空旷。结果,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创造了1997年以来的最大值,改善型消费需求爆发,小家电领域成为了“精细化”消费的重要路径之一。
而小熊电器作为国内首批入局企业,顺理成章地“起飞”了:在当时,酸奶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固然能被满足,但有且仅有一种选择,就是购买成品。而小熊电器给了他们第二种可能,用更实惠、更放心的酸奶机来实现“酸奶自由”。
“天时”,在于小熊电器抓住了国内第一轮电商红利。当年淘宝刚刚兴起,许多大厂商还对线上销售持保守和观望态度,但小熊电器却意识到“市场在发生变化,消费人群在发生变化,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也为其先发布局、错位竞争创造了条件。
随后小熊电器一头扎进了线上,与第一批互联网用户,也就是对新兴事物接受度更高的“80后”们打了个照面。新鲜的品类、创意的设计、精细化的功能分区,点燃了这代人的消费基因,也借由神奇的互联网完成了巨量触达、转化和几何增长……小熊电器的煮蛋器、电炖盅、电蒸锅,成为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网红”产品。
而新兴消费群体的好感度,也正是小熊电器创造“人和”的关键。随着经济持续向好,年轻一代对新品牌、新品类的接受度和包容度不断增强,个性化、多元化的生活主张持续升温,消费需求开始从强刚需的大家电向“小而美”的小家电转移。这些对于传统大家电品牌来说偏冷、小众的细分需求,开始聚沙成塔、积腋成袭,而当红的小熊电器,也顺势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接过了时代所赋予的增长机遇。
不难发现的是,以上三个要素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年轻人。可以说,小家电就是专为品质消费和生活品质化升级而生的领域;而小熊电器,在创业的第一天起,就选择了与“年轻人”同行。
如果说小熊电器的起身、立身和站稳脚跟,是跟上并引领了年轻人品质消费的大潮。那么它所构建的差异化优势和品牌护城河,则来自于品质化升级的现代式形态——理性消费。
2019到2021年,小家电市场可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爆发期。但同时,这段时间也是小家电品牌两极分化的开端:起初,“宅经济”侧面带火了兴趣电商,也让外界看到了小家电的潜力和可能,玩家蜂拥而至;但两年之后,固有需求迅速饱和,新兴需求青黄不接,爆火的小家电领域倏然降温。
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接踵而至。
历经两年野蛮生长,很多逐利而来、赚一笔就走的企业,用“挤牙膏”式的创新让行业同质化持续加剧。与此同时,在日趋理性和实用主义的消费趋势下,用户更加追求“值得”,这也让太多平平无奇的小家电产品被摆上二手货架,不少企业断臂求生。
但行业的大规模洗牌和清场,也意味着去芜存菁。小熊电器不仅留了下来,更在这一阶段完成了品牌护城河的深挖和高筑。为什么能做到?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小熊电器不仅仅只是创新产品,更是创新品类、创造需求,这让其具备了持续打造爆款的能力。不同于大家电刚需稳定的“需求决定供给”,小家电的逻辑是“供给决定需求”。比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煮温泉蛋都要掐着表、盯着火、守着锅,麻烦不说还占地方。直到能定时、更小巧的煮蛋器问世,一炮而红……
其实就像亨利·福特说的,在汽车诞生以前,人们只会想要一匹更快的马。很多时候并非用户没有需求,只是他们不知道“还能这样”,这就需要厂商去发现、去重视这种潜在需求。
这也是小熊电器在做的——做强刚需品类、做大新兴品类。换句话说就是,不光在用户耳熟能详的产品上创新、迭代,更在不断尝试和创造“新物种”。例如早期的和面机、煮蛋器乃至肠粉机,后来又推出了小气泡养生壶、杂粮电饭煲、即热饮水机、折叠多功能锅等等……如今,新品类的推出机制已成为小熊电器的常态化项目,其新品类销售占比、市占率也在年年攀升。
其二,小熊电器提供的不止单纯的家电,更是生活的伙伴,在不同生活场景下都能通过多元的产品来陪伴、治愈用户。这种“场景创新”能力,也充分传递出了小熊电器拥抱年轻人、理解年轻人、陪伴年轻人的决心。
谁说小家电一定是“家庭”电器?当年轻人从家庭走向郊野,小熊电器应时应景地推出了户外电源、户外风扇等露营场景系列;另外,他们还有专为“一人食”场景研发的迷你电饭煲、聚焦母婴场景的多功能调奶器、以及在繁忙工作之余无需提前手动浸泡也能“吃口好饭”的杂粮电饭煲等。
诚如李一峰所言:“不管需求大小,只要存在,小熊电器都会试着去做。”目前,小熊电器已经自主研发了超60个品类,500多款型号产品,实现全品类布局,覆盖居家、办公、户外等七大类生活空间,为年轻人多维度、立体化构筑起全场景精致生活。
时至今日,这只小熊已经17岁了。它的成长之路,看起来就像提前拿到“剧本”一样的水到渠成、一帆风顺。但现实是,这个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只有李一峰知道,在探索、追寻并成为“年轻人喜欢的小家电”这条路上,小熊电器到底绕过了多少的险滩与暗礁。
他曾解释过,小熊电器之所以长青,在于“我们坚持自己做研发制造,慢慢建自己的工厂。当时有的企业过度抓电商机会而没有进行工厂建设,没有构建自己的研发能力,红利一过就容易遇到瓶颈”。
为了让小熊电器具备抵御周期、应对变化的能力,他的策略是——把变化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持续进化、生机勃勃。从具体动作来看,当下小熊电器锚定的战略内核即“精品战略”,而面向未来,则是通过做强供应链、深耕“数智制造”来保驾护航。
首先,小熊电器坚持精品战略的本质就是“做就要做最好的产品”。这其中包含了产品的精品化、研发的精品化、设计的精品化等等。10+设计团队、60+设计师、全球设计资源的链接以及20+外部公司的深度合作,都只为一个目标服务,就是全流程的“精益求精”。
很多人不知道,小熊电器的每个事业部都有不同的小型实验室,有测试加湿喷雾器效果的、有在假发上进行直发夹试验的……其研发中心二楼还专门设计了占地超2000平方米的“测试评价中心”,来进行零部件、电子、材料、环境等各类严苛试验,确保产品“不仅好用,并且耐用”。
这种多维度创新和品质匠心,支撑着小熊电器持续洞察和满足用户需求趋势,成就了公司过去的健康成长,也成为了持续引领、保持增量的关键筹码。
其次,小熊电器发力数智制造的考量是“为企业发展留出冗余”。兴起于电商、扎根于制造,是小熊电器一路以来的坚持,这不仅决定了用户手中产品的品质,更决定了小熊电器未来发展的可能。
小熊电器在2009年买下了20亩旧厂房,又租了四五个厂房,将“体型”拓充到了上万平方米。2014年后,小熊电器又从勒流向均安、大良等地发展,买厂拿地,持续扩充规模和产能……用李一峰的话说“我理想中的这块土地,是希望像打高尔夫那样,一杆下去仍有空间”。
而今,他不仅做到了,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整体效率和产能空间的升维。今年7月,小熊电器“小熊智能小家电制造基地”二期项目顺利封顶,园区建设主要包括数字化工厂、总部运营两大部分,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了6亿元。
如今,小熊电器年出货量已超过4000万台,还建立起“五大智能制造基地+零部件生产基地+运营基地”,拥有70余条生产线及两条国内顶级水平的自动化生产线,为企业做深、做强供应链,以及未来的产能提升、产品拓新、长续发展提供更多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