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水日夜奔涌,流经至闵行东南部时陡然直角转弯,由东西流向改为南北流向,这里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浦江第一湾”。那么,涛涛江水为何会在这里90度大转弯?这与一位明代的上海县人有关!
11月28日下午,由上海市社联和闵行区政协主办,浦江镇人民政府承办、浦江郊野公园协办的叶宗行与“黄浦夺淞”亮吧雅集,在浦江郊野公园举行。各界专家、学者等齐聚一堂,以“江浦合流第一人”叶宗行的视野,寻迹黄浦江的前生今世,共话城市的历史文脉和更新发展。
叶宗行,字宗人,明初人,上海县叶家行(今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人。明永乐年间,吴淞江淤堵严重,两岸水患频仍,地方苦不堪言。他善治水,全力辅佐当时在松江府治水的户部尚书夏原吉进行治理。那时太湖水泄洪入海主要依靠吴淞江,叶宗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水利改造方案,即“治浦为先”,放弃已成痼疾的吴淞江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接吴淞江近海江段,“江浦合流”,“黄浦夺淞”,冲泻入海。这个治水方案被朝廷采纳,并付诸实施。叶宗行的“江浦合流,北上入海”之策,为日后上海东方大港的建立和上海地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闵行区政协主席祝学军主持本次雅集。他表示,叶宗行的“江浦合流,北上入海”之策,使黄浦江水流更加澎湃,商船行船入海航行更加通畅,由此上海商业贸易逐渐发达,终成今日世界级大都市。要进一步挖掘叶宗行的事迹与精神,以设立塑像、拓宽纪念馆等形式弘扬传播其优秀品格,真正让人民群众铭记传承优秀本土历史文化。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王为松表示,上海社联与闵行政协合作主办系列“亮吧雅集”,从“浦江第一湾”出发,走过“苏州河第一村”,来到“沪上名镇”,又回到浦江之滨,就是为了溯历史的源头以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以辨识当今的中国。市社联今后将提升合作新站位,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突显文化主题,打造社科亮点。
浦江镇党委书记陶兴炜以“浦江人的精神内核”为主题,介绍了浦江镇的治水人文历史和对浦江治水文化传承的认识。他表示,叶宗行治水精神,是浦江人的精神内核之一,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是一种形象、一种品牌,对内具有强大的聚合力,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传承历史,弘扬精神,推动发展,也理所当然应成为每个时代每位浦江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熊月之从明初吴淞江泛滥原因及影响、永乐一朝社会背景、叶宗行与夏原吉的关系出发,介绍了叶宗行的生平与其“黄浦夺淞”的想法。他表示,叶宗行的治水方案来自于他的创新、务实与思考,他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领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是名副其实的为人民谋福祉的循吏。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牟振宇以“钱塘一叶清,叶宗行治水与为官”为题,从“出身世家”、“治水有功”、“为官清廉”、“以公殉职”四个方面,将《明史》、《上海县志》、《松江府志》等文献中关于叶宗行的记载,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娓娓道来。
复旦大学史地所教授傅林祥表示,明初东太湖地区水灾泛滥,叶宗行的“江浦合流”之策,将泄洪入海途径改道范家浜,把上海地区的河流水系从吴淞江水系变为黄浦江水系,改变了明初水系变化,由此形成了现今的浦东浦西地理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瞿骏以“叶宗行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南渊源”为题,分享了叶宗行为后人留下的两项重要精神。一个是治水的精神,叶宗行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那些默默无闻,但为江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一群人;另一个是土的精神,叶宗行是那些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真正为人民考虑的士人代表。
浦江镇古镇公司文化顾问陈公益从自身在黄浦江地区及正义村的考察经历出发,介绍了闸港水闸在“黄浦夺淞”、“江浦合流”中的重要作用及正义村村民对于叶宗行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