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从古邗沟运道到淮扬运河“扬州古运河”段,广陵在古运河文脉传承中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禀赋。春秋吴王夫差开运河湾头,唐代利津古渡(今东关古渡)成为江淮最繁华的交通要冲,至于宋元明清,两淮盐运使司、钞关粮仓、盐务会馆林立古街东关,运河文化在广陵高度富集。要规避“文化记忆泯灭”和“地域特色模糊”的问题,打造新扩大版“广陵文化的母亲河”概念,使古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新广陵文化纵深发展线路。
中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指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路为“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文化是广陵的城市底色,广陵的文化号召力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要撬动“线珠带面”引擎打造“广陵做法”,对标“永远争第一”的工作目标,做好大运河水域、岸线及沿岸文化资源要素点带汇聚与功能联动。
1.亮足“第一徽号”,拓展广陵文化经济发展空间。广陵古城文化具有特殊性,依托明清城区为基础的文化景点,其数量和空间分布无法涵盖当前新拓展的城区,仅仅在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等老文化资源上做文章,资源就会捉襟见肘,必须扩大范围进行文化开发,才能与日益扩大的城市区域相匹配。古运河具有天然的宏大叙事语境,新广陵应以更广阔的视角系统梳理本地文化资源,以更大的河流——古运河,更长的距离——从红星岛北端的京杭大运河起,至二道河、安墩闸入古运河作为文化带,进行文化经济建设。
2.用足“第一资源”,集聚广陵要素激活文化品牌。据南京博物院考古所,省内运河遗址点共有33处,其中东关古渡、个园、汪鲁门盐商住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均位于古城广陵,占据扬州10个古运河遗产点的半数之多。统筹考虑遗产资源分布,可以划分大运河文化带的核心区和辐射区,将东临古运河、西邻大运河的湾头镇和古运河沿康山一路向西的南河下、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作为孕育形成大运河文化的主要空间,形成特色村镇和功能片区联动的发展格局,而将大运河文化带的主轴即有水河段两岸各1000米范围内作为文化辐射区,用运河遗址点进行支点带动与辐射,全方位用好古城历史禀赋。
3.打足“第一王牌”,向世界讲好大运河的广陵故事。作为两淮盐运史的驻地,在广陵,古运河曾承载过中国丝绸、铜器、瓷器、刺绣、茶叶等物产的外运,要坚持本土化理念,对广陵“因运河而生、因盐而兴”概念进行宣传推广,宣传盐商纵横天下中体现的深厚的文化价值、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宣传古运河扬州段的保护利用成果和广陵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开发、宣传广陵人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构建彰显“水+文化”“广陵有盐”鲜明融合特质的文化传播体系,努力在建设古运河文化带中打造“水”“运”“诗”等更多具有广陵辨识度的故事IP、形象IP,不断提升广陵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大运河是具有遗产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综合体。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必须认真落实《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扬州段建设实施方案》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1+8”方案,确保运河文脉妥善保护,又要绽放出对现代人的吸引力,让运河文化、产业发展、旅游资源与广陵城市品牌建设深度交汇,释放古运河融合价值赋能广陵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推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工作。要激活古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遗址、串联园林、联动非遗,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基础工程。一是文化遗产全甄别。邀请地方博物馆、考古所专家就相关文物的征集、复制以及与古运河相关的考古工作展开咨询、讨论和研究,全面细致收集古运河文物信息,挖掘丰富文化资源。二是遗产保护全覆盖。加强运河水域保护,输送运河清水至城区水系,确保一城清水。努力保存、延续和彰显“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井市民”的建筑风貌、文化遗存和传统字号,把玉漆器、雕版印刷、毛笔、金银细工等运河手工艺植入到传统产业提档升级中。康山街20号的盐宗庙是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的祭祀场所,南河下双忠祠供奉两名抗元名将李庭芝和姜才,广陵域内还有“师以夷长以制夷”的魏源居所、两江总督曾国藩居所等,要做好运河沿线文化名人抢救性保护。三是活态传承“全分类”。要学习江苏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对大运河数据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形成分级分类展示体系。
2.打造可识可赏的文化路径。开发导学空间、研学基地、教育营地,积极推进“运河与广陵书画”“运河与广陵诗词”“运河与小说戏曲”等主题特色研学线路;重振利用位于古运河畔的“扬州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这一发展丝绸事业、繁育原蚕良种的基地,“绣花”“织补”“微改造”南河下、东关街等文化产业载体,让深藏在运河沿线的非遗文化通过学、品、游等形式得到活态传承;挖掘古运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中的文化内涵,动员文旅企业、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开展系列展览、体育赛事、学术讲座、民俗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3.激活“文化+”发展新动能。通过文旅产业与地方特色产业融合发展让古运河文化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带。抢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及江淮生态大走廊构建的发展契机,以运河历史为基础、以文旅产业为内核,激活“文化+”引擎,将游运河和观美景、品美食有机结合,打造文化长廊、黄金旅游带等大运河文旅示范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旅企业,推动开发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集文化展示、阅读休闲、旅游观光、会展服务、美食体验等功能于一身的扬州文化新高地,进一步将文化优势转换为产业优势,推动“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发展。
新时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出发点是人民立场,其最终目的在于营建民生家园。要着力形成广陵特色、功能衔接、开放共享的古运河文化带建设格局,让土生土长的扬州人、旅居旅行的外乡人都能看到具有乡愁记忆的古运河。
1.以社会活动为载体传递运河文化信息。加强沿河景观建设,营造10分钟运河生活圈,利用论坛、公益活动、文艺创作等活动形式宣传“古韵运河”“活力运河”“宜居运河”。如在广陵公共文化中心进行扬州“八怪”绘画艺术展、黄永玉百岁版画艺术展、朱炳仁熔铜艺术展、中国玉雕大师汪德海金鹰玉器展等,展现运河沿岸的经济生活和文艺勃兴,形成区域运河文化聚集地,展示运河文化加持的产业底蕴,在诗意栖居中认知运河文化价值。
2.赋能数字再现构建大众文化传播平台。要深入推进运河文化创新性发展,就要用现代化方式,构建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大运河文化传播融媒体平台,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大运河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建设文化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多维度发挥其固有产业属性、提升其产业效能。中国古运河博物馆以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仿佛站在船头乘风破浪,这启示我们可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全媒体传播方式,加强媒体资源整合,利用AI算法、裸眼3D等新科技,以数字化建设为龙头,打造古运河文化融媒体传播矩阵。
3.让文化带建设为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要以“宜居运河”作为文化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建设运河驿站“慢生活”。建设集书房阅读、“咖啡+甜品”交流空间、观景平台、汉服拍摄为一体的休闲驿站。二是活用沿线长廊“快节奏”。将当下最火的Citywalk、滑板、骑行、马拉松赛事相结合,打造步行、骑行、车行、船行友好空间,吸引众多运动爱好者加入。三是打造共享空间“多功能”。完善文化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和文化空间建设,将运河文物遗产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效连接,在改善居民生活同时更好发挥以史育人的重要作用,以文化认同和集体性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古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扬州的象征性符号,作为新时代的广陵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广陵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让运河文化全景展现、运河资源全民共享、运河故事广为传颂、运河精神有力弘扬,围绕集文化旅游风光带、绿色低碳生态区和旅游产业示范区的古运河文化带进行宣传,助力古运河在广陵成为能够寻觅“乡愁”的所在,在广陵把古运河文化带打造成彰显文化自信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