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课上,20多个学生剥粉盘、包粉片,跟着水族同学一起做一道软糯爽口的贵州榕江卷粉;学校新落成的民族特色馆音乐室里,苗族老师用一首《恨嫁歌》让孩子们充分领略到了西南民歌的魅力;在教学楼之间的空地上,孩子们排队玩着壮族的抛绣球游戏、汉族的投壶游戏……这就是大唐街道柱山小学的教学日常。
这所特殊小学的1900多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23个省市、20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孩子338人,既包括浙江省内的汉族、畲族,又有来自北方的满族、蒙古族,还有西南地区的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学校因势利导丰富民族风情课程,讲民族故事、唱民族歌曲、品民族美食、赏民族服饰,五花八门的民族特色课,不仅促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融,更营造出民族一家亲的校园文化,坚定了各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尊。
柱山小学位于国际袜都大唐街道,是诸暨范围内少数民族孩子最多的公立小学,孩子们的父母来自全国各地,大多都在附近的袜业企业工作。“民族特色馆前的这个石榴雕塑,寓意就是各民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校长宣顺南打了个比方,“我们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学校的学生数量波动,就代表了企业员工数量的变化。目前孩子数量已经是当地学校中最多的,某种程度上代表袜业经济这几年得到了繁荣发展。”
丰富的民族资源,也给柱山小学的民族特色课提供了现成的教学场景。在民族美食课堂上,三年级水族孩子蒙字云拉来“亲友团”,邀请妈妈来到课堂,和他一起为各族小伙伴们介绍民族特色美食。“非常愿意也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学校的民族活动,把我们的民族特色展示给大家。”蒙字云妈妈表示。
目前,柱山小学在每个年级都设立一个民族课主题,比如低年级侧重民族故事、民族歌曲的传唱,高年级增加了对鉴赏、动手能力要求更高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饰课程。“民族文化是我们的瑰宝,接下来,我们将依托新建成的民族馆,进一步丰富民族课程,促进学生之间的民族团结和融合。”宣顺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