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一头牵着百姓民生,一头系着社会稳定。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张堰镇将主题教育融入基本民生保障工作之中,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动力,结合“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大走访,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把基本民生保障的底兜住、兜准、兜好,织密人民群众的“幸福网”。
主动救助“兜住底”,“走街串巷”察民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张堰镇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服务靠前”工作机制,组建了一支由镇受理中心2名工作人员以及13个村居工作人员组成的社会救助顾问队。镇受理中心党支部牵头,学思想强党性、学政策优服务,协同村民小组长、小区楼组长、党员志愿者等开展走访排摸,从原来的被动发现困难家庭转为主动发现,及时找到困难群众中“沉默的少数”,把救助服务做到百姓开口之前。
鲁堰村高龄老人朱某病重且还抚养着一个上大学的孙女,家庭条件十分困难。镇社会救助部门主动靠前服务,根据现有救助帮扶政策,为其家庭申报了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中微关爱上海市特困老人公益项目”。张堰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文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带领镇受理中心党支部及鲁堰村党总支班子成员,走访了朱某家庭并送上慰问金。为更及时地找到像朱某这样因不了解救助政策而未能享受政策保障的困难人群,张堰镇社会救助顾问队伍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的救助行动,走遍镇上每一个“隐秘的角落”,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个性救助“兜准底”,“协同发力”解民困
社会救助顾问队伍在走访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各家有各家的“难处”,“输血式”救助固然能解燃眉之急,但“造血式”救助更具有可持续性。新挑战催生新探索,张堰镇立足实际,及时进行“战略调整”,探索“个性救助+多元帮扶”救助模式,联合本镇就业、社保、残联等部门资源和力量,解决困难群众在就业推荐、医疗帮扶、教育救助等多方面需求,定制个性化综合救助方案,让社会救助更具“人性化”。
甪里村困难家庭成员小燕(化名),独自照顾着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长期失业在家,只能依靠母亲微薄的退休金生活。基于这种情况,社会救助顾问及时为其家庭申请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联合镇就业部门,为小燕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既满足了其照顾家庭的需求,也帮助她通过就业来实现自主脱贫。张堰镇变民生工程为民心工程,为困难家庭带去“润物细无声”的兜底帮扶措施,力求既“输血”又“造血”。
创新救助“兜好底”,“爱心接力”暖民心
儿童是家庭幸福所系、国家希望所在,张堰镇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以提高困难家庭儿童教育质量为抓手,在金山区首先实施了希望助学项目——暑期“爱心传递”义务家教。一年定制一个活动主题,组织困难家庭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开展一对一教学,逐步丰富红色主题教育、儿童心理疏导、课程知识补习等活动内容,让困难家庭儿童在思想上先“富”起来,力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截至今年,我镇“爱心传递”义务家教项目已成功开展了五期,帮助困难家庭中小学生45人次,组织了如“庆祝建党100周年”、“探寻红色足迹”等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得到了受助家庭的高度认可。“孙子的变化给家里带来了一丝希望。”鲁堰村低保家庭儿童小阳(化名)的奶奶如是说,参加义务家教让小阳变得热爱学习且充满信心。桑园村低保家庭大学生小徐(化名)也以志愿者身份报名参加了爱心义务家教活动,他表示,家里接受过镇上的帮助,自己也该尽我所能地帮助其他困难家庭。诸如此类的“爱心接力”,让我们看到了新型救助方式是社会需要、时代需求,真正的救助是让下一代受到好的教育,过上好的生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救助事关群众衣食冷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工作。张堰镇将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帮助困难群众在物质上“脱贫”、在精神上“脱困”,全力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