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食品产业正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10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关于桃胶等15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包括4种新食品原料,6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包括扩大使用范围)和5种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新产品;10月30日,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发布通知,下达2023年度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鲁渝科技协作项目计划,其中,食品领域有18项……食品行业的新成果、新研究正不断涌现。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二十届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表示,当前,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任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食品产业未来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推进食品产业创新升级,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创新技术不断影响着食品生产、制造和安全保障,在科技界和产业界合力践行大食物观的道路上,我国食品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在谈到当前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与未知食品安全防控技术时表示,其研究团队通过对全国重点城市和地区的主要市售食品开展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重点追踪和定点监测研究,建立起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资源库、食品安全标准菌种库,并在此基础上率先建成了我国首个食品微生物安全科学大数据库。大数据库的构建,对推动我国食品产业链中未知食品安全风险识别、快速检测和高效防控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食品微生物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以科技之力实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洞庭实验室主任单杨深入研究柑橘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健康功效。他表示,柑橘类植物功能性成分具有改善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营养作用,将成为未来健康产品和药物开发的重要来源,但柑橘类植物资源高效高值综合利用需要创新思维和方法,突破工业化绿色加工技术瓶颈,为乡村振兴和大健康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孙宝国表示,我国食品科技界与产业界的科技投入趋势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我国从食品大国到食品强国的跨越夯实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食品产业、食品加工方式在环保低碳节能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对营养健康原理的研究以及中国特色风味解释的需求也迫在眉睫,需要中国食品科技界凝聚集体智慧,形成前瞻性研判与战略思考。
纵观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面向未来,中国食品科技和食品产业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
“我国的食品学科发端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从农学中分离、独立建系、院系调整、学科交叉、学科融合,到转型发展的过程。在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食品学科已形成世界最大的食品学科群,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表示,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要看到所存在的不足。未来发展方向还是要服务国家战略,构建教育共同体,强化多主体协同,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
对于未来我国食品产业如何把握科技创新,孙宝国认为,一是科技创新要坚持双向发力。食品工业是民生产业,食品科技界既要有“沉下去”的耐力,专注于实验室“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原始突破;又要有“走出来”的魄力,关注科技成果进入市场后“从1到无穷”的产业化发展路径,在科技创新贯穿于“从0到无穷”的食品产业链当中实现自我价值,与产业科技革命有机融合。二是科技创新要寻求突破。充分发挥食品高校和科研机构多、创新人才集聚、产业体系相对完善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思维模式以及专业知识的碰撞交融,形成新的交叉点、创新点,为食品科学研究与产业化发展探寻新思路。三是科技创新不能盲目追求热点。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缺少中长期规划的系统研究,终究会伤害行业的长期发展。尤其是食品科技界,在中国传统食品现代化的征程中更需要专注攻克中国食品某一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四是科技创新要激发青春活力。当前,青年科技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将继续通过更多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引导和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