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复兴号、环保等主题放进作品,为传统非遗增添现代元素;将苏绣文化带进网络直播,把自家产品卖成“爆款”;将苏绣融入原创服装设计、咖啡制作,用创意跨界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在镇湖街道,传统苏绣产业正在涌现新气象。
镇湖是非遗苏绣的发源地,有着八千绣娘、四百余家绣坊和刺绣工作室,苏绣产业年产值近20亿元,是当地重要的文化产业和民生产业。这些年,一批思维活络的“绣二代”们回归家乡,呼应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号召,用创新思维、跨界创意、品牌意识,为非遗苏绣探索出直播、文创、跨界等新形式、新业态。
一起走近镇湖的“绣二代”们,感受他们深耕苏绣的定力与坚守,找寻非遗苏绣传承千年的韧性来源。
看似颜色只有单调的黑白灰,但仔细观察,水灰色、水青色、紫色等十余种丝线藏在其中,在光线下格外有质感。在卢福英刺绣艺术馆,90后绣娘张黎星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创作的这幅现代气息浓厚的苏绣作品——《聚焦》。
张黎星是土生土长的镇湖人,从小在母亲的绷架前长大,十几岁时便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卢福英为师。在她的记忆中,异色猫、金鱼,这些经典苏绣图案关联着童年的快乐回忆,潜移默化中加深着她对苏绣的喜爱。大学毕业后,母亲希望她能够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她经过深思熟虑,还是决定回到家乡。
“我什么苦都不怕,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做苏绣的,我又跟着老师学到这么好的针法,有义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张黎星纤瘦的身板里,藏着一颗坚定的心。苏绣是一门苦工,考验着绣娘的定力和耐性。最难跨过的还有“创作关”,从单纯图样的绣制到自主创作,需要绣娘有艺术和绘画功底的积累,而张黎星此前却没有接触过。
为了打破困境,张黎星主动出击,先后赴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学习素描、油画创作,逐渐找到思路。在她看来,苏绣创作最重要的表达情感。2019年,30位救火英雄在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中壮烈牺牲,张黎星与设计师张书海用红橙色颜料、暖色丝线、木屑等材料,呈现出了火场环境和英雄背影,受到大量关注。这些年,张黎星的作品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奖。
与张黎星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汤晓红。汤晓红十几岁起便随卢福英学习刺绣,形成了独特风格。在汤晓红的绣庄里,记者看到了许多特别的作品:既有各色花窗造型的苏绣摆台,也有冰山融化等环保主题的乱针绣作品。汤晓红的这些“奇思异想”与富于变化的针法,碰撞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呈现方式。
在汤晓红看来,“苏绣传承千年的关键就在于创新,客户总会慢慢老去,苏绣需要更契合当下的表达方式,才能留住年轻人。”《苏扇小景》就是汤晓红对苏绣的创新呈现,她将花窗、团扇、卷轴等元素融入苏绣,作品既可以作为桌面摆台,也可以成为墙面装饰,既有江南文化的精巧,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临走时,汤晓红拿出一个透明的收纳盒,里头放满了她“折腾”出的苏绣折扇。几年前,汤晓红在故宫游玩时有了灵感,这几年,从单调的图样到金箔点缀的精美绣样,扇面设计不断完善、改良、创新。这也正映射了苏绣的发展之路,不论时光如何更迭、审美如何变化,只要一代代传承人保持热爱、不断创新,苏绣就能在始终历久弥新、释放光彩。
敢尝试、敢跨界,是许多“绣二代”身上的共同特质。面对时代带来的新风口,他们抓住机遇,用年轻的思维,展现出苏绣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一面。
一架补光灯、一台手机、几件双面绣,在雅韵绣庄,绣娘姚涛正忙着和弟妹清点即将在直播间上架的绣品。“这件在直播间卖得最好,光是丝线颜色就有300多种,要大半年时间才能绣出一幅。”姚涛笑着指向一旁的“千里江山图”,只见长长的绣布上,细腻的丝线沿着山脉的走向蜿蜒辗转,在青与绿的颜色变化中,演绎着古画的优雅与风韵。“视频拍出来跟肉眼有偏差,我们会讲解针法和设计,粉丝都特别爱听。”
34岁的姚涛是镇湖上最早一批接触直播的年轻绣娘。2020年,为了帮助更多绣娘拓宽销路,镇湖以党建为引领,成立“云上苏绣”行动支部,开设苏绣直播电商孵化基地,开展专业培训和孵化服务,姚涛第一时间报名。
最累的时候,姚涛一天要播7小时,嗓子都直“冒烟”。这些忙碌的日夜给了她丰厚的回报,如今,她的直播间人气火热,光是“千里江山图”就卖出了上百件,不光有国外粉丝订购,还有不少人慕名来店里订制。
当姚涛正忙着为直播做准备时,几百米之隔的卢梅红刺绣艺术馆里,郁竹君将刚刚剪辑好的新视频上传到个人账号。帐号里,她常穿着自己设计的手工刺绣衣服讲解绣品,收到了不少粉丝点赞。
通过网络做起苏绣服饰品牌,这个想法源于她一次直播经历。此前,郁竹君的直播做了大半年,但费尽口舌,大件的苏绣工艺品依然很难出售。这让郁竹君非常受挫,直到一次直播时,她发现,很多粉丝不问绣品,却一直在问自己身上穿的手工刺绣衣服,这让她灵光一现,“为何不把苏绣融入服装,做更多让年轻人能看得懂、买得起的苏绣品牌?”
把视角换一换,郁竹君开始尝试自己设计服饰,把精美的绣样融入设计,并通过联动网红博主等方式推广品牌。眼下,看着品牌发展势头很好,她计划着再开一家店铺。奋斗的小日子,充实又美好。
做这样创新尝试的,还有镇湖“绣二代”郭子舟。郭子舟的母亲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滴滴绣创始人邹英姿,留学回国后,他在母亲位于山塘街的刺绣艺术馆对面,开起了一家“滴·咖啡”,“咖啡是年轻人喜欢的饮品,可以让大家坐下来慢慢品尝,与苏绣定位更加匹配。”郭子舟说。
在这间咖啡馆里,记者见证了一杯苏绣咖啡的“诞生”。磨豆子、萃取、打奶泡,再用巧克力酱作画,不多时,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麻雀便显露出来。“这只小麻雀形象出自我母亲的作品《大暑》,在我们店里人气最高。”郭子舟说。咖啡馆对面的邹英姿刺绣艺术馆正在展出一场节气美学刺绣特展,为了让苏绣与咖啡主题更加贴合,店里的几款特调都以节气为主题,将特展绣品中的柳树、荷花等元素做成拉花。这样特殊的跨界,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店里了解苏绣。
上午9点,南北走向的绣品街热闹了起来。沿路绣坊里,绣娘在绷架前巧手翻飞;新集文创旗舰店大门敞开,里面的各类苏绣文创十分精美;不远处的中国刺绣艺术馆里,各类绣品依次陈列,为游客细说苏绣历史。
在这样的氛围下,绣品街入口处,雲裳绣艺工作室苏绣亲子体验中心不慌不忙地开门迎客,主理人吴昊僖站在一台绷架前,整理着客人体验刺绣所需的丝线。绷架上,小花朵、汽车等苏绣图案错落点缀,“这些都是世界各地的游客留下的绣品。”吴昊僖笑着说。
这条绣品街是镇湖苏绣产业的集中地,这些年经过转型升级,基础设施更完善了。“这也为我们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吴昊僖出生于苏绣世家,小时候假期都在绣绷前度过,积累下坚实的刺绣技艺基础,获评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等。2015年她创立“雲裳绣艺”苏绣品牌,在推广品牌的过程中,她想做个体验中心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打造一个亲子互动交流空间、了解苏绣工艺的体验空间、传统工艺传承和创新的文化空间,让更多人深入接触苏绣。”
家乡没有让她失望。2021年,在地方的帮助下,吴昊僖参考博物馆建筑造型,将自家的工作室改造成苏绣亲子体验中心。绣品街入口多了一座白色几何造型的现代感小楼,一楼体验区里,一台台绷架整齐排列,桌面上还放置着许多手工扇面和珠串。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赏作品、学理论,还能上手体验。开店以来,各地游客、院所、企业的体验申请几乎没有断档。
“绣二代”陆晓琳与吴昊僖有着相似的思路。留学时,陆晓琳便经常参观国外艺术馆,“与成熟的艺术馆相比,镇湖的绣馆大多是前店后坊,模式比较单一。”陆晓琳说,她希望能有一个现代化的多功能空间,让更多人能更“沉浸式”了解苏绣。几年前,她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毕业回国后将想法付诸实践。
跟着陆晓琳走进云帆苏绣工作室,穿过陈列着精美绣品的蜿蜒走廊,便来到了一方文创空间:一双双高跟鞋上,荷花、竹节等针脚细腻的绣样点缀其上,演绎着江南特有的雅致;橱窗里的手工钱包上,蝴蝶绣样栩栩如生。如今,这个集展览、文创、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场馆,已成了许多人体验苏绣的平台。
眼下,回归的年轻人们不仅为苏绣带来了更多样的创作主题和跨界呈现,还演绎出了更活力四射的新业态,让这座曾以绣庄为主要销售模式的小镇逐渐成为集苏绣展出、销售、体验等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年轻人们的坚守与热情源源不断地转化成苏绣传承发展的活水源头,让这门传统非遗焕发更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