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初,英国经历了长达200余年的经济增长,人口的增加、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得对于燃料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开采煤矿的排水问题成为难题。于是,蒸汽机诞生了,随后英国各地的煤矿逐渐解决了积水难题。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条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真理。随着生成式AI浪潮的到来,许多企业开始了在应用端提升生产力的实践,AIGC创意软件A股上市公司万兴科技(300624.SZ)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代表。
去年11月,GPT-3上线,今年2月,万兴科技发布其主力产品Filmora的新版本,接入ChatGPT母公司OpenAI的服务,成为国内首批率先应用OpenAI技术的软件公司。就在几天前,Filmora再次升级,发布年度版本,其内置的创作助手Copilot,颠覆了传统视频创作软件的交互方式,掀起了新一轮的生产力革命。
万兴科技的思路非常明确。可以看到,其近来年一直在尝试用AI提升内容生产力,从创作功能,到交互方式,再到垂直大模型等生态领域的布局。有理由相信——AI时代,万兴科技这类企业虽然不是那个发明“蒸汽机”的人,但也许可以成为把“蒸汽机”应用得最好的挖矿人。
10月28日,万兴科技旗下AI视频创意软件Wondershare Filmora 13(对应的国内产品为万兴喵影2024)正式发布。
Filmora是万兴科技2010年推出的一款视频创意工具,在全球拥有过亿用户,获得包括G2、Microsoft Store、GetApp等权威平台的认证,曾多次获邀参与全球顶级创作者大会VidCon、北美最负盛名IT盛会SpiceWorld。
Wondershare Filmora上线至今经迭代过10余个版本,而此次升级的特殊之处在于,Filmora13基本实现了“全面AI化”。
具体来看,它的AI化围绕三个方面:AI智能生成、AI智能编辑、AI智能交互。可以说,在创意、制作和交互上,都提供了更智能高效的服务,进一步降低操作门槛、提升生产效率。
这些AI化功能,具体智能到什么程度呢?以“AI文本成片”和“AI文字快剪”这两个功能来说:
AI文本成片,可以通过输入视频的主题文案,智能检索素材,自动生成字幕和配音,快速制作成片。AI文字快剪,则可以自动识别视频语音转换成文字,再通过文字编辑来直接剪辑对应的视频素材。这样来看,只要会用word,就能用Filmora13做视频、剪视频。(目前市面上大众常用的视频剪辑产品,还都没有智能文字快剪这样的功能。)
不过,Flimora此次升级,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创作助手Copilot的亮相。
Copilot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描述,提供相关创作建议和指导,让用户专注于更重要、更有创造性的工作。用户点击“Apply”还可一键完成调整视频参数、添加转场特效等系列初阶操作,大大简化视频创作流程。
也就是说,用户可以像与ChatGPT聊天一样,通过与AI助手对话快速获取信息辅助创作,使整个产品的提示性、搜索性、问询性、操作便捷性都大大提升。这与微软CEO纳德拉阐述的Windows升级用户体验的思路和理念不谋而合。
值得注意的是,Filmora的“全面AI化”只是万兴科技整体“全面AI化”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万兴科技持续推进多条产品线的AI化升级,如PDFelement V10,上线了AI工具集,包含AI全文校对、AI全文翻译、全文AI生成检测等功能,提供AI化的一站式PDF解决方案;EdrawMind V10.9版本,实现AI生成PPT、音视频导出、AI文件解析等功能,提供思维导图、演示、文档处理等创意内容生产方式。
此外,万兴科技还相继推出亿图灵感空间、AI Portrait Generator(AI照相馆)等创新工具,围绕用户的智能化创作需求持续做深挖。
不止是软件产品矩阵的AI化,万兴科技在大模型上也敏锐布局,且体现出差异化。
“应用为王,但大模型可能是王后。”这是万兴科技掌舵人吴太兵上个月在世界计算大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讲的。他同时透露,公司即将发布以视频创意应用为核心的多媒体大模型——万兴“天幕”。
区别于侧重文本的通用大模型,“天幕”是多媒体大模型,核心是“视频+音频+图片”,这和万兴科技产品的应用场景高度匹配。作为更加贴近应用层的大模型,“天幕”本质上还是围绕用户需求构建的技术基建。
所以万兴科技布局AI的思路非常明确——从“小应用”到“大模型”,一切由用户需求驱动。
如果说“用户需求”是万兴科技布局AI的核心驱动力,那么这家公司“死磕”AI的底气又是什么呢?
和最近一两年来才开始追逐风口的公司不同,万兴科技在AI领域的布局可以追溯到七八年前。
据了解,万兴科技早在2016年已经开始投入AI算法研发。而作为一家在创意软件领域深耕二十年之久的公司,可想而知,它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用户行为数据体量,在整个赛道应该都是首屈一指的。这是万兴科技能做音视频垂直大模型的基础,这也是巨头所没有的。
在数据打底的基础上,万兴科技在AI创意工具领域“砌城墙”,采用了非常生态化的战略。
首先是规模化的产品矩阵生态。
万兴科技的创意软件矩阵,涵盖视频创意、绘图创意、文档创意几个大类,每个类别又包含多款产品。
以视频创意类为例,就有Filmora、Virbo、Flimstock、Uniconverter、DemoCreator等,分别聚焦视频剪辑、数字人视频营销、创意素材、音视频处理、演示视频创作等不同功能定位,分别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相互之间又形成联动协同的效应。
在大平台的基础上孵化海量小应用,可以做N个1亿美金的产品,形成规模效应。就像美的做了N款电器产品,不惧怕巨头的针对性竞争。
最终,万兴科技希望“像卖水一样卖软件”。
其次是全球化的创作者生态。
作为一家用户需求驱动的公司,万兴科技非常注重和创作者的深度连接,搭建了成熟的创作者运营团队,一方面为了服务好创作者,另一方面也借助用户来共建生态,具体包括提供技术及思维方面的专业赋能、发起创作者招募计划等等。
从万兴科技在社交媒体以及一些社区内和创作者的互动,可以清晰看出其靠近用户的程度。
在用户运营思路上,万兴科技根据不同市场差异化选择匹配的KOL。而在运营的广度上,二十年前就开始出海的万兴科技早已把创作者运营做到了全球。
在Facebook上简单搜索,可以看到许多Filmora的相关群组,这些群组的成立和运营应该也少不了官方的力量。而且这个生态是非常活跃的,举例来说,仅一个“Filmora Indonesia”小组就有近4万成员。
最后是自内而外持续生长的创业生态。
万兴科技有超过百人的AI技术团队,并且搭建了高活力的内部创业体系。
概括而言,这是一种“平台+创业者”的组织模式,是一种适合小团队创业的内部创业孵化支撑体系,目的是推动产品创新团队的规模化复制,以及公司在各创意软件细分赛道快速布局(这和前面讲到的规模化产品矩阵是对应的)。
2021年,万兴科技就正式推出了“内部创业合伙人招募计划”,持续招募3D/VR/视频/数字艺术创作领域的内部创业合伙人,实现大平台赋能、事业部/工作室运作、团队持股利益共享。据了解,其今年推出的AIGC数字营销软件万兴播爆,正是由内部组建的创业团队打造的。
从数据基建,到整个生态体系,万兴科技具备了在AI时代快速进化的条件,这也是其能跟随GPT的进化步伐快速抢跑AIGC的底气所在。
“AI进化”范式下的下一个Adobe?
除了自身特质,万兴科技在AI领域持续加码还有一个底层原因,那就是蛋糕足够大。
据Influencers Marketing Hub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创作者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042亿美金;SignalFire预测,至2026年,其市场规模将有望突破2000亿美金。
根据Adobe研究,全球创意软件及服务市场容量有望在2024年达到630亿美金,2024年全球创意软件潜在用户规模预计将达到50亿。
此外,随着XR、元宇宙的逐步发展,内容层市场供给匮乏的问题会愈发凸显,在元宇宙3D设计工具、AI引擎等领域,也亟待全新的内容创意工具。根据IDC数据,全球元宇宙市场规模有望于2030年超过6万亿美元。
切中真实的市场空间和用户需求,避免了“在盐碱地种草”的尴尬。
同时,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又给沃土施了一把“好肥”。可以看到,自生成式AI技术不断成熟以来,万兴科技的增长曲线也不断清晰。
2020到2022年,万兴科技年度收入分别为9.77亿、10.29亿、11.8亿元人民币,保持稳步增长。2023年,公司在AIGC领域的加码渐显成效,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0.96亿元,同比增长30.6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6506.80万元,同比增长166.91%。
此外,以To C业务为核心的万兴科技,也开始在To B领域增长。今年上半年,万兴科技悄然赢得了中国建设银行(601939)、中国移动、中海油集团、迪拜石油局等企业与政府机构的合作。
AI技术风口、国产替代趋势,叠加自身业绩增长,万兴科技作为最像Adobe的中国软件公司,市场关注持续提升。关于“中国能否诞生创意软件领域的超级巨头”的命题,也聚焦在了万兴科技身上。
虽然规模尚算不上庞大,但从数据积累的丰富度、产品矩阵的完整度、用户生态的成熟度等维度来看,“五脏俱全”的万兴科技具备了进化为巨头的潜质。
更重要的是,AIGC给内容生产行业带来变化是革命性的。内容行业的“矿藏”是万亿级的,新的“蒸汽机”也已问世,下一个挖到金矿的人也许很快就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