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落幕的2023中国·邹区照明博览会上,一支受邀来自上海的科创团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马不停蹄与邹区多家灯具企业进行了深度对接,将结合上海高端园林的最新需求与AI智能技术研发,为邹区智能灯具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赋能。上海科创团队赴邹区进行深度对接,源于今年钟楼区高新技术产业园与上海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携手打造的“常州钟楼高新园(上海)双创中心”,未来双方还将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建设集“空间载体、科研服务、技术平台、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在钟楼,包括新型载体在内的科创载体正不断涌现,成为科创产业集群“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科创载体园区36家,其中,市级以上科创载体28家,科创载体入驻企业2648家。
上海是汇聚全球资源的“桥头堡”,也是引领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早在今年5月举行的钟楼区2023年技术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发布会上,钟楼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州慧谷科技园联合打造的“常州钟楼(上海)科创中心”正式签约。今年8月,钟楼区科技局和邹区镇代表团多次到上海交通大学交流参访。
该科创中心将紧扣钟楼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为重点的“两新一智”主导产业,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优势资源整合能力,围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一代电子通讯技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引育孵化相关项目团队。“目前已有2个项目通过龙城英才计划资格审查,同时,我们还与钟楼区开展多场产学研合作,均取得较大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副总经理高剑光说。
与此同时,常州钟楼高新园(上海)双创中心也在迅速推进。围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智慧物流、新光源及新型膜材料等产业,双创中心将积极导入复旦大学科研技术、产业成果、高端人才资源,靶向发力,精准注能。
“入驻常州大数据产业园后,园区从孵化空间、导师团队、服务配套等方面不断给予我们支持,在这里创业就像在综合体一样,能提供创业所需的一站式服务。”一家刚刚入驻园区的企业负责人说。
在常州大数据产业园核心区,集聚了数字经济企业超300家,就业近7000人,在这里,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争先入驻,传统的双创空间逐渐向科创“综合体”不断升级,共筑“大数据+产业”的创新生态。
据了解,常州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以常州大数据产业园为核心载体,破题不同行业的数字化需求,从产业数字化切入,积极搭建大数据+产业应用场景,基本形成了以园为核、以云为抓手、多中心融合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格局。区别于传统双创空间,为提高入驻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常州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积极推广惠企政策、引导加强关键科技技术公关以及产学研合作,加快企业知识产权布局规划的脚步。同时,积极引入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财务、营销、资源、渠道等方面不断完善,全方位助力企业解决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目前,已入驻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常州分所、江苏东臻律师事务所等科技服务机构。
钟楼区科技局局长谢剑告诉记者,截至今年上半年,常州数字经济科创综合体共入驻企业110家,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企业98家,占入驻企业的比重为89.09%,入驻企业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取得省级以上成果奖励及荣誉10项,已完成中期建设目标。
“感谢区科技局、五星街道和园区的孵化,我们顺利通过龙城英才计划,预计明年的产值会达到300万元。”10月11日,位于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的常州匠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敬禹高兴地说。
王敬禹硕士毕业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在深圳工作了几年后于去年来到常州创业,最终落户五星街道的富都江南新经济产业园。“我们主要围绕电机驱动器行业,为工控、医疗、3C等领域设备厂商做配套。”王敬禹说,创业之初,园区便给到很大的支持,不仅提供了租金减免政策,还帮助对接了20万元贷款,还为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便利。“我们顺利完成前期研发,产品将在明年集中量产。”王敬禹说。
通过精准服务,无数像匠科智能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在钟楼区“拔地而起”,未来也将长成“参天大树”。同时,钟楼区还通过整合存量资源、改造闲置厂房、建设新增载体等手段,不断丰富科创载体形式、优化科创载体建设,为中小型科创企业“筑巢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