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体育是群众生活的乐子,更是乡村振兴的路子。过去,街头镇凭借自然风光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后岸村、山头下村等A级景区村。随着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赛道迎来诸多新挑战。街头镇则找到了以体兴旅这一新路径,承办了国际越野赛、全国门球赛等文旅活动200余场,每次比赛都为村里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
“村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运动、健康成了大家的重要生活追求。”街头镇负责人表示,让体育运动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优化公共服务。为破解资源零散等问题,街头镇将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成村级体育文化活动中心,配备健身运动器材,还打造多功能体育馆和“百姓健身房”,全面构建“15分钟文体圈”。同时各村结合每月“党群服务集市日”,组织开展好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常态化开展拔河、跳绳、乒乓等各类体育文化活动,让村民在趣味运动中强身健体,感受到快乐体育的本真。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街头镇也受到了全国级别赛事的青睐。轻盈的弹跳、猛烈的扣杀、紧密的防守……今年7月,“迎亚运·奔共富”第六届浙江天台后岸“采桃节”全国气排球交流活动在后岸村多功能体育馆举行,来自全国118支队伍、960余名参赛队员齐聚后岸村参加比赛。
紧张刺激的比赛背后离不开紧锣密鼓的筹备和安排。“你那边的队伍尽管带过来,我们这边住宿的床位都能安排。”在后岸村多功能体育馆,后岸片区体育委员陈海军忙前忙后,每年都要举办二三十场大型赛事,他早已驾轻就熟。
体育助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街头镇成立基层体育委员工作总站,由各村党组织牵头,重点选聘体育能人、党员干部、退役军人等担任村级体育委员,并将他们纳入村级后备人才库进行培养,为乡村体育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为了弥补村与村之间的发展差异、实现资源互补,街头镇深化党建联建,打造古镇、后岸、寒山湖三大体育片区,将非遗文化、竞技文化、和合文化等融入体育项目,实施“以强带弱,联动帮扶”模式,推动片区均衡发展,为基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街头样本”。各个片区体育委员通过“体育串门”组织村级赛事,每月座谈分享经验,成为街头镇的特色招牌。
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体育项目成了街头镇的“土特产”。目前,全镇共组建门球、气排球、篮球等体育队伍50余支,运动队员超过700人。去年,举办片区体育赛事活动25场,覆盖近1.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