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衢州市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正式出台,为打造安全健康、趣味活力和有衢州辨识度的儿童友好街区提供有力指导,这也是浙江省首个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指引。
街区是儿童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相对于其他类型试点单元,街区由于建设范围广、涉及主体多、内容相对综合,建设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外都缺少比较成熟的案例。衢州自2022年全域启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以来,一边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一边总结提炼经验做法,逐步探索形成有衢州特色的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模式。
日前,衢州市首条儿童友好街区——新桥街儿童友好街区成功解锁,它的街区共建机制建设、街区文化建设和街区服务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成果也充分融入儿童友好街区建设指引编制,为提升儿童友好街区空间场景建设科学化、标准化水平贡献了衢州经验。
适儿化改造 融入“一米视角”
作为衢州市首条儿童友好街区,新桥街儿童友好街区辐射范围约为0.5平方公里。800多米长新桥街上,分布着孔氏南宗家庙和衢州市博物馆、中国儒学馆、孔子文化公园(府山公园)等场馆设施,是衢州古城风韵和儒家文化的聚集区。街区用“一米视角”了解孩子们的所见所想所盼,打造儿童友好的场所。
10月15日,家住智慧新城的徐女士带着7岁的儿子果果到新桥街孔子文化公园游玩,他们惊喜地发现,新桥街变样了。新桥街上绘制了彩色斑马线,沿街布满随处可见的儿童友好元素。在新建的南孔服务中心有第三卫生间(亲子卫生间),徐女士带着果果在这里如厕,避免尴尬。衢州市博物馆、中国儒学馆主路面整体降低过道侧石高度,更适宜果果安全行走。在孔子文化公园还配备直饮水系统,果果忘带水壶也没关系了。
这些让人惊喜的“小改造”,大部分来自儿童的建议。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儿童友好建设充分运用全市各级各类儿童观察团等儿童参与平台,广泛征集儿童需求和意见建议,与儿童需求有效匹配。在新桥街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中,增设儿童和家庭需求度较高的直饮水、小吃餐饮服务点位、低位洗手台、母婴室、第三卫生间等,并充分融入《指引》编制。”
成功经验融入《指引》编制
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与《指引》编制是同步进行的。一边选取基础配套较成熟的街区重点打造,一边在深入探索中总结提炼联盟共建、特色品牌打造等经验做法,并充分融入到《指引》编制中,有效破解了街区概念模糊、范围难界定、涉及多元主体等难题。
“街区”是个模糊的概念,国家、省都没有明确界定。新桥街街区在启动建设的时候就很困惑,街区的范围是什么?《指引》对街区进行了界定,不一定要严格对应街道管理服务范围,可以在城市街道根据实际条件(比如儿童相关配套设施比较集中的区域)划定一片区域,灵活开展建设。这也是新桥街儿童友好街区探索实践的一个提炼,反映到指引的编制中。
新桥街在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中汇集街区企事业单位、商铺、个人等多方协同组建街区共建联盟,建立资源共享共同参与机制,协同完成街区适儿化“小改造”。新桥街这一成功经验,也充分融入到《指引》编制中。
衢州特色融入儿童友好街区建设
《指引》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的《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及其《实施手册》为依据,结合衢州实际以及街区建设的地方实践,从制度机制、文化、空间、服务等四大维度构建了具有衢州特色的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体系。
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国家标准和衢州实际充分结合,深入调研衢州实际、摸排现有资源,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空间导则的具体要求有机融入街区空间打造和设施建设,并结合衢州“两子文化”、南孔书屋、非遗传承等地方特色,创新编制街区文化建设和服务建设内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空间导则的点上落地提供了衢州样本。
新桥街街区将“礼”作为文化标识,增强街区标识性,构建街区三大IP研学主题,深入挖掘街区文化内涵,在中国儒学馆感受千年儒风浩荡,在博物馆感受千年古城的历史变迁,在孔氏南宗家庙领悟“南孔圣地”的独特魅力,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及赵抃祠感受独有的廉孝文化,在孔子文化公园体验丰富的人文自然生态活动等,培养孩子热爱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活的品质。新桥街街区儿童服务站聚焦儿童的健康与教育等方面,通过举办儿童友好日,开展文艺表演、互动游戏等活动,现已开展活动10余次,参与人数200多人。
儿童友好的City Walk(城市漫步),以儿童为中心的城市设计,不仅仅意味着建设更多的游乐场和娱乐设施,而是更关注儿童基础设施以及日常自由活动的空间。衢州将持续推进《指引》的应用推广,更好指导儿童友好街区建设,为推动《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及其《实施手册》的落地转化打造更多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