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之行,浩瀚黄海;湿地之恋,鹤乡射阳。将对绿水青山的美好期盼转化为现实,将对碧水蓝天的诗意向往倾注于点滴。射阳,这个拥有105.3公里海岸线、全省最大海域面积的海滨小城,无疑是能让心灵诗意栖居的好地方。
从202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到2023年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我县紧紧围绕打造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目标,落实能源清洁化、产业绿色化、设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认证国际化要求,先后获得“美丽中国绿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践行绿色发展‘新标杆’城市”“中国绿色低碳发展典范县”等称号,成功跻身全国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百强县。
天蓝水碧、海风习习,一缕缕柔和的阳光越过绵延不断的海岸线,唤醒整座小城,美好的一天从此刻开启。绵延的黄海滩涂、浩瀚的蓝色海洋,这片神奇息壤正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能源替代是打造零碳产业园区的核心要点。作为世界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和盐城市“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光”资源。据统计,我县近远海风电可规划面积900—1500平方公里,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可达2800—3600小时。
位于射阳河口东南侧海域、辐射沙洲最北端的碧海深处,年上网电量约10亿千瓦时的射阳龙源4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一排排远景4.5兆瓦风机矗立在蔚蓝的大海中。海风过处,叶片转动,源源不竭的电流通过海底电缆汇流至升压站,接入电网后点亮万家灯火。目前,我县已建成新能源装机容量210万千瓦、年发电量37亿千瓦时,是全社会用电量的110%,2×100万千瓦高效清洁燃煤发电项目即将建成,“十四五”规划近远海风电1410万千瓦、滩涂光伏85万千瓦。
“绿电存储”是用好绿电的重要一环。我县正积极推进共享储能项目建设,目前龙源20万千瓦、远景25万千瓦已纳入省沿海地区新型储能项目规划,亨通50万千瓦项目力争年底纳入规划。在射阳港零碳园区,“零碳公交”“零碳社区”等应用场景逐步成为现实。据了解,到2025年,园区可再生能源自供给比例超过50%,非化石能源利用比例达到60%,绿电消费比例达80%。
一排排风机迎风转动,一片片光伏板向阳而生,将取之不尽的风光资源就地转化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绿色动能……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内绿能涌动。
依托资源禀赋,我县以绿色低碳为导向,大力培育绿色产业集群,全力做强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致力打造千亿元投资、千亿元销售、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风电产业基地。
7月底,亨通海能项目正式竣工。项目落户以来,我县与亨通集团携手破解难点堵点,推动项目按照预设时间节点如期完工。从风场资源开发大型央企龙源电力,到全球风机整机制造领军企业远景,再到专注于海底电缆研发制造的亨通海能,一个个龙头项目在我县聚链成群。
园区已落户的27家新能源企业中,有世界500强企业8家、国内500强企业7家。园区风力发电及装备制造已获批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成省级绿色园区。实施精准靶向招商,前不久成功签约总投资50亿元的蓝水新能源海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总投资102亿元的中车新能源智造基地、总投资35亿元的大连重工(4.700,-0.01,-0.21%)智造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天顺海洋装备产业园。
找准双方契合点,方能实现互利共赢。在专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对绿电有强烈需求的项目,都是我县首选。我县积极争取先期建设沿海新型电力系统试点,加快实施配电网扩容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鼓励资源开发企业将更多比例绿电留存园区使用。围绕110千伏临港变电站开展江苏沿海新型电力系统园区级示范,规划配套建设220千伏绿电专属变电站,初步构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就地消纳示范园区。
用好科技创新第一动力。射阳港零碳产业研究院,CQC新能源创新基地、丹麦保利泰克叶片防雷检测平台、省海上风电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一大批科创载体落户于此,与风电产业“双向奔赴”。
碳足迹追溯是零碳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我县在全省率先成立集碳资产管理、碳资源开发、碳交易服务为一体的沿海双碳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培育耐盐碱种苗100万株和碳汇林30万亩,落地全省首单“碳配额保险”,可实现200万吨的碳汇储量,为建设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区提供绿色支撑。
作为国内第二大智能风机供应商、最大海上风电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远景能源是园区首批获SGS认证的企业,已实现重点供应商100%碳盘查、碳跟踪、碳减排、碳抵消。
远景自主开发的方舟能碳管理系统能实时监测碳足迹,同时,通过屋顶分布式光伏、光储充一体化低碳交通设施,加上配套厂区的电动物流车辆、气改电工艺改造,实现工厂电力最大程度减排。基于智能物联操作系统,具备碳信用采购的全链条功能,通过绿色权益交易的方式,帮助远景射阳工厂实现剩余碳排放的冲抵。
目前,射阳港经济开发区正推动工业节能降碳改造行动,统筹能源禀赋、先进产能生产建设、碳排放强度等要素,推动工业生产线绿色高效低碳化改造。同时,借助TUV、SGS、必维等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加快推进“零碳绿码”应用,实现国际多边碳足迹标识互认,推动更多园区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