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志是乡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编纂村志可以系统梳理乡村历史文化,将其传承和弘扬下去,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柘林镇王家圩村于2022年正式启动《王家圩村志》的编纂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资料收集与写作整理,近日,该村志的初稿已经出炉,等待通过专家评审及各方意见征询后即将面世。
走进位于王家圩村生活驿站二楼的村志编写组办公室,编写组的三位老同志正坐在一起交流村志的修改情况。《王家圩村志》初稿完成后,奉贤区史志办领导和专家曾专程赴王家圩村,对村志的编纂进行调研和指导,并就志书编纂的基础知识、基本要求和常见的问题进行了讲解。经过专家指导后,编写组三人又重新开始对整本村志的架构及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调整,力求做到专业、规范。
“经过区史志办的指导,也对我们村志下一步的编纂工作有了很好的提示和启发,我们也抓紧时间完善初稿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争取《王家圩村志》能够尽早截稿出版。”63岁的周仁龙是《王家圩村志》的主编,退休前从事了一辈子宣传工作。他原本可以在家含饴弄孙,但身为王家圩村人的那份责任感,还是驱使他与村内的另外两位“老法师”夏峥嵘、胡效忠一起,接下了编纂村志的重任。
《王家圩村志》主编周仁龙:“自古以来,修志写史都是大事,也是难事,更是大好事,作为王家圩村人,我很荣幸能参与村志编纂。在编辑文字时,我们尽量写得通俗易懂,希望让村民和广大读者读起来更感亲切、真实、接地气,让后代能够了解和感受王家圩村的历史渊源和传统文化。”
村志编纂工作启动后,三人不辞艰辛、东奔西走、博采广访,倾听村内老人的讲述,挨家挨户搜集资料,走访在外人员,挖掘村子的历史。有时为了一座古宅、一座桥、一棵树甚至一个小数据,三人都要反复核实,甚至跑到奉贤区档案馆、图书馆进行查阅,深挖资料里的蛛丝马迹,确保资料真实可靠。
王家圩村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村落,文化底蕴深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迁,村里上了年纪能说清历史来龙去脉的“明白”人越来越少了,编写村志留住乡土文化根脉显得迫在眉睫。2020年,时任王家圩村村书记的李春梅正式将编写村志列入了村委会工作的议事日程,但因遭遇疫情等原因,编写村志工作暂时耽搁了下来,李春梅本人也因年龄到期退了休。但是,接任的两任村书记都没有放弃这项工作,始终将村志编写作为村里的重点工作予以推进,积极落实场地、资金和人手,全力保障村志编写工作的开展。终于在2022年条件成熟后,正式启动了《王家圩村志》的编纂工作。
王家圩村党总支书记、行政负责人陈灵:“王家圩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人才、精英、模范,村志的编纂有利于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教育后人,对未来乡村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村志的编纂,以历史经验与智慧不断完善乡村治理制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来助推王家圩村实现乡村振兴。”
如今历时一年,《王家圩村志》初稿已成,全书共计35万字,120余张佐证照片。除大事记外,涵盖自然地理、建置人口、基层组织、农副业、精神文明建设等16个卷目,全面记录了王家圩村从民国时期至今的100多年历史,生动体现了乡村发展脉络和村落文化内涵。待校订出版后,这本村志必将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