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博士后人才是青年人才中的“塔尖”人才。近年来,烟台市坚持把博士后工作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加强博士后工作平台建设和博士后人才招引,目前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平台56家,累计招收进站人员203人。
引进一名博士后,也就引进了一个高层次人才的“朋友圈”;建立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也就布下了一个吸引创新人才集结的“强磁场”。一子落,满盘活,资源、技术、项目等诸多能够促进产业提升的关键元素在城市落地生根。博士后人才这个高精尖群体,以科技为支点,撬动“卡脖子”技术难题,谱写出人才与城市同频呼吸、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时代篇章。
近日,烟台农科院传出喜讯,动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赵玲玲的“苹果特色新品种及无病毒种苗产业化开发”项目在2023年中国·山东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中获得了创新赛优胜奖。
赵玲玲是烟台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成立后引进的博士后之一,在站期间,她一直从事苹果无病毒苗木研究。“优质种苗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很多果农因不知情种植了带毒树苗,最终只能全部刨掉,多年心血付诸东流。正因此,我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经过10年的技术攻关,赵玲玲所在团队繁育并推广了新一代双脱毒苹果苗,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苹果生产中栽培品种单一、老果园更新重茬障碍和病毒病发生严重三大问题,保障了苹果高效健康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苹果特色新品种及无病毒种苗产业化开发”项目已累计繁育脱毒新品种和新砧木脱毒苗木650万株,繁育脱毒苹果接芽5500万芽,在我国主要苹果产区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5万亩。脱毒苗木使果园植株长势旺、抗病性强,果园内的病害发生率显著降低,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3次,改善了果园的生态环境,增加了果品安全性。
与赵玲玲同在烟台农科院动植物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的杜晓云,也是博士后工作站的出站博士后。她多年来致力于系统梳理国内外优异富士品种资源的来龙去脉,建立起迄今国内最为详细的富士系品种表型及分子档案,不仅为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源泉,而且对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利用、品种鉴别、保护和维权,以及有目的地创新、创制新品种提供了重要指导。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成立,推动了我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博士后在站期间先后承担、参与10余项省市级课题项目,取得了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了整体竞争力。”市农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刘洁认为,一系列科研成果的问世,同样擦亮了博士后工作站的名牌,吸引了更多科研人才投身烟台农业科技发展事业中。
走进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新药发现研究部总监叶亮的办公室,两面墙上密密麻麻地贴着几百幅化学结构图,这些是2001年—2022年在世界范围上市的小分子化学药,也常常成为叶亮在药物设计中的灵感来源。
2012年,叶亮从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科研工作站出站并留企工作。出站后,他主持建立了完善的药理毒理学评价体系,带领团队开展了15个新药药理毒理学研究,其中4种药物已经上市。叶亮主持构建的新药发现团队已推出6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候选药。如今,叶亮团队成员已有50人,博士学位以上人才达到一半,其中从他的母校中国药科大学引进的博士人才超过10人。
“叶博士从出站留企到研发突破,再到带队招引人才,真是实现了博士后人才的虹吸效应。”绿叶制药集团科技经理姜仁涛介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为高水平人才吸引和聚集的重要载体,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绿叶制药集团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参与的多个新药项目已经成功获批并实现产业化,先后参与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国家和省市级课题十余项。
博士后制度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企事业单位、服务经济建设,加强科研开发和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烟台市在1998年就开展了企业博士后工作,是全省较早开展博士后工作的地市之一。经过20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发展,博士后平台从无到有、由少变多,已经成为我市培养、引进和使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成为推动我市产学研结合的重要纽带和桥梁,为推动科教兴烟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烟台市的博士后科研平台已达56家,累计招收进站人员203人,在站博士后94人,累计承担国家、省级项目课题200余项,获得专利171项,发表论文500余篇。
烟台市博士后设站单位涵盖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汽车、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为全市“9+N”产业领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后,烟台市将进一步增强创新力、寻求新突破,重点抓好博士后工作,做好人才引育创新,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让港城处处有人才、人才处处有机遇,奏响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铿锵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