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纬30度的浙江湖州安吉是越国早期都邑,是浙江越文化文明摇篮。近年来,安吉县打造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了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一体化,形成了涵盖考古、研学、旅游的文旅产业板块,让陈列在绿水青山间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守好一座山,形成规划保护体系
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目前共有登录不可移动文物908处。安吉古城遗址距今有2500多年历史,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上马坎文化共同组成了浙北流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谱系。安吉古城遗址位于递铺街道古城村境内、山水环抱的河网平川之上,南靠九龙山、北望笔架山与上马山,东西长650米、南北宽550米,平面略呈方形,西南高、东北低,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
据安吉县古城遗址保护中心主任、安吉古城遗址博物馆馆长柯安顺介绍,20世纪70年代,安吉县首次调查并发现古城遗址,并于80年代进行了大量抢救工作。2006年,古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7年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县在古城遗址外围连续进行了12年的考古抢救工作,发掘古墓葬近600座,出土器物7000余件,新发现窑山遗址、山墩遗址、大庄遗址等城址遗存,极大丰富了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的文化内涵。
2017年,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立项。“为了建好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及古城遗址博物馆,我们开展了全域土地整治,划定遗址保护公园范围,形成系统性立体式的规划保护体系。”柯安顺表示,目前已完成近3000亩的土地流转和近200栋民居的搬迁安置工作。按照“多规合一”的要求,安吉将该遗址保护规划内容纳入《安吉县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并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科学编制《安吉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专项保护规划》《安吉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安吉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之D107墓葬保护展示工程方案》等。
建好一座园,创新引入社会资本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安吉对古城遗址保护利用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创新。
专家认为八亩墩大墓和古城是春秋晚期越国王(后)陵和越国早期都城,认定八亩墩发掘是2019年周代考古重要发现,是继良渚遗址申遗后浙江省最重要的考古新发现。越文化等级高、时代早、要素全,由此确立安吉中国越文化研究的“百科全书”地位。
此外,安吉成立了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担任主任的古城遗址公园专家委员会,成员包括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6名专家学者,通过提供长期专业技术支持,科学把脉遗址公园发展方向。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安吉在全国首创“政府主导+社会投资+专家坐堂”的模式,即遗址公园的产权归政府,政府主导编制了大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和运营由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并邀请文博专家担任顾问。
“‘跳出遗址看遗址,跳出遗址求发展’很重要。引入社会资本运营,不仅能有效缓解政府投资文物保护的财政负担,还能在相对保守谨慎的文物保护利用领域引入先进管理人才、市场经验和竞争机制。”安吉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潘黎明说。截至目前,先后建成安吉全国考古大学堂、安吉考古图书馆、安吉考古研究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八亩墩考古现场展示区、“两弹一星”功勋陈列馆等。依托遗址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社会资本深度开发再现、活化、衍生系列主题旅游产品,打造考古特色突出的研学旅行课程和体验路线等。
富裕一方人,盘活要素促共富
在微凉秋风里捧一杯古城特色咖啡,与三五好友同坐天幕下,自助烧烤吃过瘾……安吉以多种方式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相比传统的遗址公园,安吉古城遗址公园形态更为丰富多样。越来越多的人到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卡,不仅是参观、研学,还有人到这里露营、拍照、举办音乐会等。自2021年开园以来,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其中研学团队3万余人次,第三方运营公司实现收入3000多万元,开展“我在安吉学考古”等研学活动100余场,举办“长三角露营大会”“古越文化节”等多个活动。
今年4月,安吉古城正式挂牌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建设亦为古城村百姓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开辟了新路径。古城村先后吸引宋茗茶博园、茗静园、盛家大院等项目落户,并解决了周边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