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烧卖,是古里乡间有名的点心。因造型讨喜,谁家办喜事总是少不得它。传到居樱叶手里到底是第几代,已不可考。但从祖辈传下来的一根用了150多年的擀面杖可知,张家烧卖最早可追溯至清代。谈及家中几代人对烧卖制作的心得,居樱叶说,“一是皮好,二是‘较真’。”
张家烧卖与江浙沪常见的糯米烧卖不同,更像是北方的鲜肉烧卖。传说张家是厨师世家,某位先祖从北方学艺带回了烧卖制作方法,再根据本地人的口味加以调整改良,经过一代一代传承,口味独成一派。
面皮是烧卖的灵魂,也是张家烧卖好吃的关键。“面团得揉得稍硬一点,不然醒面后就更软烂,烧卖边就立不起来。”居樱叶边揉面边解释。经过两次醒发后,她将面团揉成长条,用刀切成一个个剂子。居樱叶拿起两个剂子放在电子秤上。“6.8克、7.2克。”她露出不出所料的笑容:“一个剂子一般在7克左右。”随后,她用手掌将剂子压成直径4厘米大小的饼状,放在保鲜膜下待用,又拿出一根与众不同的擀面杖。只见这根擀面杖中间为球状,两边各有一根圆柱把手。擀面杖在居樱叶手下进退30余次后,饼状面团就成了一张8厘米左右的烧卖外皮。举起透光可见,面皮中间厚周边薄,曲曲折折像是湖面上漂浮的莲叶。“一张皮子不能一样厚,中间要相应厚一点,兜得住馅。往外要适当薄一点,边上要再薄一点点,这样底不易破,四边又能竖得起,顶上还能散得开。”居樱叶解释说。
在包烧卖环节,居樱叶做了小小的创新。原本张家祖传的做法是将馅料放在皮上后,一只手不停地掂,另一只手用手指捏着把面皮的边一轮一轮聚集到一起。居樱叶发现,这样做皮子底部虽然紧紧地裹着肉馅,但因为做烧卖是慢工细活,耗时比较长,前面做好的烧卖还没上锅头上就散开了。为此,她先往面皮上塞入肉馅后握拳一拧,捏出烧卖雏形,再将它卧放在桌上一会,使肉馅的水分被皮子充分吸收。然后手指捏着烧卖中部,让烧卖“站”在桌面上不停旋转,一边旋转一边手指用力收紧。完成这道工序比较吃劲,制作过程中可以看到居樱叶手腕上凸起的青筋。“我的手腕劳损得厉害,已经打过两次封闭针,所以烧卖也不常做了。”居樱叶说,因为张家烧卖从和面开始全靠她一人完成,所以一天只能做三四百个,实在是供不应求。
居樱叶对张家烧卖的改良不止于此。她在皮子的面粉里掺入了小麦粉,这样蒸出来的烧卖不仅外皮带着点点花纹,而且口感上更有层次。此外,她还在传统馅料里加入了当季的蔬菜和藜麦,让烧卖更符合当代人对健康的追求。当天做,当天卖,不留隔夜货;现场蒸,现场吃,不卖生食。“很多人说我脑筋不转弯,当天现做,又不让别人帮忙,多吃力。但我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每个环节都要把关。这样较真,也是从我外公那里传下来的。”在居樱叶看来,这也许就是她家烧卖好吃的最大秘诀。2019年,张家烧卖制作技艺被列入常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居樱叶在古里镇铜剑街经营的聚仙居也成了“网红打卡地”,不少周边城市的游客慕名前往,只为了尝尝这百年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