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文化创意 > 文字新闻
探索乡村文化振兴及其产业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3-09-20  来源:文旅中国  

  乡村文化产业作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振兴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及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与保障,在加快乡村地区产业转型的同时,拓展了农民就业途径,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因此,构建新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媒介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指的是对农村地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加强、对乡村文化进行保护与创新发展、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从而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文化振兴落实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相结合,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积极正向的价值引领,不断提高乡村地区的道德标准,提高农村居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赋予农村居民新时代的精神面貌。以多元化的形式、兼容并蓄的态度传承、优化与创新乡村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建立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完善乡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提高人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借助移风易俗行动,彻底扫除不良文化带来的影响。综合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是提高乡村地区文化氛围与水平,加强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武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乡村文化振兴是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国家整体实力发展的重要保障。优秀的乡村文化主要来源于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蕴含了乡村民众群体的生活智慧,更易于人们接受与认可,能够很好的起到凝聚人心、加强文化认同的效果。目前来说,社会发展正处于多元化阶段,我们既要对优秀的乡村文化进行继承,对于不合理的也要进行摒弃,还要在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为乡村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助力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作为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乡村文化振兴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随着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国家对文化建设的力度逐渐加大。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与根基,是促进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化根植于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有着难以匹敌的精神力量,凝聚了理念、信念与勇气,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目标、复兴中国的不竭动力。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另一重要任务,二者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乡村振兴不但要推动乡村物质文明的发展,更要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保证两条腿走路,才能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实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文化振兴不但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更是乡村经济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的经济属性,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探索了全新的增长点与发力点,构建了新时代乡村建设新局面。现阶段而言,乡村文化振兴不但是国家的战略规划,更是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不少乡村都已经走上了乡村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不但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增加了经济收入,更是推动乡村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并立足于乡村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文化产业结构形态,是对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资源转化,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实现乡村传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促进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乡村文化各具地方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诞生于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汇集了农民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社交方式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内容,体现的是乡村地区的整体风貌与特征。其蕴含着优秀的思想精神与内涵,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与价值,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与源泉。乡村振兴不能只看房子、车子、票子等内容进行简单的判断,更要结合人的整体素质、精神追求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定。作为蕴含丰富价值观念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一方面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发展带来了资源与养分。乡村文化振兴在实施的过程中,既要满足乡村居民的实际文化需求,又要满足城市的文化需求,如戏曲、刺绣、手工艺品、剪纸、名胜古迹等,都深深地吸引了城市居民的喜爱与认可,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无法否认的魅力。乡村文化振兴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弘扬,立足于乡村文化,坚持兼容并蓄的发展原则,以传承与保护核心,创新发展为延伸,促进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既能够积极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又能够激发全体国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形成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乡村文化是几千年来经过岁月沉淀逐渐形成的,富含着农村的历史发展缩影,具备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以及思维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乡村文化同样要创新发展,以此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要对优秀的乡村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拓展乡村文化新的发展途径,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首先,我们要将乡村文化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为乡村文化赋予独特的魅力。在发展乡村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思路,明确方向,不断吸收优秀的经验。例如,将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乡村文化育人价值与思想引领作用。其次,坚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发展方式。一方面,积极地吸纳城市文化以及其他地区优秀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针对优秀的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为乡村文化赋予新的发展内涵与形式,促进乡村文化多元化发展。

  首先,构建以特色文化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文化产业作为现阶段发展前景巨大的行业,乡村地区要依托于自身独有的自然资源、历史名迹、人文历史等资源,创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类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促进农村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及发展,这是乡村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保障。其次,构建完善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乡村地区相比于城市而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够完善,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土壤。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及建设力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一方面,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统筹整合,建立成体系的文化产业结构,以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模式为主。另一方面,要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保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与多元化。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水电等,以相对完善的环境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树立具备鲜明特点的文化产业,鼓励与吸引更多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乡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并予以科学合理的政策与资金帮扶。

  乡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便是积极探寻符合自身需要的产业发展路径,并将其形成良好的制度与模式。第一,构建乡村文化产业特色化品牌。政府部门进行资源整合,以相应的政府扶持,引导乡村文化产业集中化、特色化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乡村文化产业链。在品牌建设过程中,要以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统筹资源优势互补,保证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其具备促进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二,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重视并发挥现代化科技的优势力量,实现乡村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一方面,以乡村文化特色为基础,进军影视、音乐、动漫等行业,提高乡村文化资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丰富乡村文化产品类型与内容,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打造乡村文化产业信息化平台,积极地利用新媒体行业,充分发挥直播的作用,对目标用户进行精准定位。

  乡村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逐渐向合作化、规模化发展。单一的发展模式对于风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低,而并行发展的模式则能够有效地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乡村文化产业要在已有产业基础上创新发展,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展与乡村文化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乡村文化产业链条。另外,要以融汇为发展理念,有效突破空间束缚,实现文化产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将相邻地域的文化产业进行整合,扩大同类型乡村文化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实力与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还可以对不同的文化产业类型实现互补性发展。不同的村庄有可能含有不同的文化资源,通过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融汇不同特色的乡村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属性。

  首先,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一是要推动乡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完善义务教育体系,加强硬件及软件投入,形成良好的义务教育环境。二是要加强乡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其次,政府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一方面,采用全新的人才引进方式,以乡情与激励相结合的模式,唤醒人才对振兴家乡的情怀,吸引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与优惠条件,以此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最后,明确划分不同岗位的职责与需求,对专业人才进行合理的分配。系统性、多元性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需要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对每一位人才的合理安排,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专业优势。

  乡村文化及产业的振兴发展,需要具备良好且完善的环境,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乡村文化产业以规模化、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上一条:第七届中阿能源合作大会召开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