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港姐选拔总决赛在香港将军澳电视城落下帷幕。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TVB电视台特意综合过去50年港姐冠军的参赛片段,生成了首位AI女司仪陈婉嫣,并且通过AI技术让佳丽与多年后的“老年版自己”对话。就连当天的对答问题,也由AI自动生成。
港姐,是香港时尚界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这一次,经典的时尚符号开始尝试与科技拥抱。
虽然港姐+AI的组合看上去象是蹭热点,但香港科技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却是显而易见的。
这可能是当下香港变化的一个缩影:从6万高端人才涌入香港,到大力引进AI企业,甚至在高校也全面拥抱AI——有着古典气质的香港正走出传统金融、地产和时尚之都的标签,迎接AI科创带来的变革。
今年,能明显感觉到,从香港政府到各大高校,都在以更热烈的姿态拥抱AI。有香港AI行业人士告诉霞光社,香港自身有着多重独特优势,在发展AI产业方面充满潜力,在加强创科发展的多重举措推动下,香港AI产业生态圈近年持续完善。不过,相比大陆北上广深等城市,香港在AI的基础设施以及AI应用上,都尚有差距。
拥抱AI科创的香港,能否在新的AI竞争时代杀出重围?值得拭目以待。
9月1日,开学季来临。香港的各大高校也迎来一个新的变化。
近日,包括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已经开始陆续向教职员或学生开放使用ChatGPT服务。
此前,关于如何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的争论从未停止。以顶尖大学香港大学为代表,一度禁止在课堂作业、课业和评估任务中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内容生成工具。
但港大在8月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从9月新学年开始,将允许在大学教学中纳入ChatGPT和图像生成器Dall-E等人工智能工具,且学生也可以免费使用这类工具。但与此同时,每个用户只能使用 20 个提示,以防止学生账号被外界滥用,而港大将提供培训、在线课程和其他资源,以确保这些工具得到有效使用。
其他多所大学也同步设立了“使用条款”,例如规定仅限工作研究用途、引入抄袭侦测软件、增订诚信条文等,防止出现滥用现象。
香港大学副校长Ian Holliday表示:香港大学支持 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并认为人工智能素养对教学至关重要。“我们的目标是使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不仅具备人工智能素养,而且成为开发GenAI巨大潜力、造福人类的领军人物。”
而更早鼓励学生使用生成式AI工具的香港科技大学,则在今年3月时,就已拨款一千万港元,设立“教育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基金”,鼓励教职员在课程中使用生成式 AI技术,推出HKUST ChatGPT供大学成员使用,并设立工作小组,制定及定期检讨使用生成式 AI的机制。
此外,香港还通过公帑资助等形式着力推动中小学及大学STEAM学科教育。
所谓STEAM,是科学(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艺术(the Arts) 及数学(Mathematics)几门学科的首字母缩写。STEAM教育的重点,则是强化学生在科学、科技及数学教育各学习领域及跨学习领域的综合和应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以配合香港发展创科的长期目标。
近年,香港在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下,开始聚焦AI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在ChatGPT掀起新一轮热潮之前,AI技术就已经被逐步应用于香港的金融、医疗、旅游、零售、教育等行业。
不少银行在多年前就已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可24小时回复客户的查询消息,提升沟通效率。香港金管局一项针对银行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的零售银行中,接近90%已经或计划采用人工智能经营业务。
部分旅游公司也通过聊天机器人提供旅游咨询服务,包括预定机票、酒店,并通过数据分析为旅客提供行程建议等。
而在医疗领域,AI模型辅助诊断和药物研发的尝试也已展开,甚至在一些香港医院和医药公司落地。
在霞光社最近于香港举办的SparkHub线下活动上,罗氏制药(香港)信息技术合伙人Hans Lim就表示,罗氏制药目前正借助AI来提升其诊疗水平。例如,在药物设计阶段,利用AI模拟和预测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速药物筛选过程;在临床试验阶段,借助AI分析临床数据,识别潜在的治疗风险;通过分析地理信息和疾病传播模式,更好地规划医疗资源分配;通过医疗数字化、患者热线以及RocheGPT,提供更好的医疗支持和咨询服务等。
谷歌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随着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越来越多香港企业应用AI及ML(机器学习),52%受访初创企业正计划投资发展相关技术。
但总体来看,AI技术应用在香港仍处于起步阶段。
“我认为AI在香港各行业的应用才刚刚开始。相比内地而言,在AI等新技术的应用上似乎相对滞后一些。”思连科技创始人兼CEO康通博提到,在以人工智能为技术支撑的人脸识别和动态交通规划方面,“内地已经有了不少尝试,但在香港这方面的应用还比较有限。”
在Tortoise 2023年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指数》中,通过对AI领域人才、基础设施、运营环境、研究开发、政府战略及商业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估,香港在6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32,显示仍有不少发展空间。
金融、贸易、地产等,一直被认为是支撑香港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行业。近年,随着传统行业无法支撑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发展创新科技产业成为香港加速转型的关键。
香港的创新科技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却备受重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上任初期就喊话:“没科创,没未来”。
香港一直以拥有健全的法律和金融体系,奉行简单税制及低税率等优势而成为全球理想的营商地,其经济自由度和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而在发展科创或AI产业方面,香港领先的学术科研能力是优势之一。
在一份由AMiner发布的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城市500强分析报告》中,中国香港则以86.94的创新指数位列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力城市排名第11位。这一创新指数,基于AMiner对2013-2022年间顶级人工智能领域期刊和会议的所有出版物的分析,并从论文指数、学者指数、机构指数和国际合作指数四个维度按照权重计算得出。
相比香港在Tortoise《全球人工智能指数》中的排名,在这份AMiner发布的更为聚焦学术领域的报告中,香港的排名要靠前得多。
实际上,香港的AI研究能力,在国内早已尽人皆知。2014年,人工智能专家、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创办商汤科技,如今已跻身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企业。汤晓鸥的学生,更是在人工智能领域遍地开花。
从2017年开始,香港投入逾1500亿港元,遵循增加研发资源、汇聚科技人才、提供创投资金、加强科普教育等八大方向推动香港科创发展。
去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中,明确了科创发展的四大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生态、人才、应用和借力内地,香港在发展AI上的思路,日渐清晰。
为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基础研究,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2023-2024年度财政预算中提到,将预留30亿港元推动相关建设,引进人才及科研团队等。不论是在基础建设和资金投入,或是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都向科创产业倾斜,以“全速引领香港实现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
具体来看,在2022年施政报告中,明确了一系列吸引科创企业和人才的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专责引进世界各地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产业高潜力重点企业,并制定针对性的企业落户和人员配套安排等。
在基建设施方面,除了已设立的香港数码港和香港科技园,供科技公司低成本入驻,由政府提供租金补贴和财政补助外,还计划建设港深创客园,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及50 亿元“策略性创科基金”,吸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产业的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
去年10月,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曾表示,在过去一年,园内的AI科企急增一倍至逾200家。这些企业利用AI技术协助不同企业解决困难,包括利用AI成功研发新药、以AI语音技术取代传统人手、监察银行前线人员销售等,令企业成本大减、提升效率。黄克强认为,AI将在数码经济发展中担当重要角色,为香港未来经济发展打下重要基石。
AI企业的快速涌入,让香港的人才压力开始凸显。
Equinix发布的2022年《全球科技趋势调查》显示,相比亚太其他地区,香港具备AI及机器学习技能的人才(32%)正面临更显著的技能缺口,而香港的IT决策者预计AI及机器学习的人才短缺情况将会继续加剧(34%)。
随着去年底香港宣布多项人才引进计划,并进一步放宽本地企业引入人才的条件,不少创科人才也借此机会来到香港。其中,就包括在此间从北京来到香港发展的思连科技创始人兼CEO康通博。
思连科技主要从事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能源与节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他表示,今年以来,自己身边不少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朋友,都已成功申请香港人才引进计划。
“我才来香港不久,和团队会尽快完成调研,如果一切顺利,年内会在香港注册一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公司。”康通博说,“未来,或许和来港的老朋友有机会一起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在香港的发展。”
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算法、算力和数据的紧密结合,而真正释放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潜能,需要基于完善而丰富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数字商务SaaS平台CINNOX CEO兼创始人Peter Chan认为,“香港有进步的科技研究设施和专业人才,这为开发和应用先进的AI算法提供了可能。而从数据层面来说,香港的数据集市非常丰富,从金融交易到社交媒体,数据的可用性为AI的训练和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Peter Chan说,香港的AI应用已经在金融、医疗、零售等多个领域得到实践,并且这些行业对AI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他举例说,CINNOX目前做的就包括打破数据孤岛,希望通过将AI和数据分析深度结合,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实现智能融合,从而推动业务的增长和创新。
但从搭建完善产业生态圈的角度来讲,香港AI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
Peter Chan举例说,对于大规模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香港仍需要进一步提升其算力,可能需要更大的投资和基础设施支持。而数据隐私和保护问题也需要严格规范,以确保AI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算力是支撑AI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而在2023至2024年度《财政预算案》中,已经做出了相关规划。其中提出,将对在香港建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进行可行性研究,向本地大学和研究机构、相关政府部门及业界提供人工智能超算服务,从而加强本地研发能力及发展相关产业生态圈,加速香港在人工智能产业和相关研发的发展。
此外,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落地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更少不了与产业链和市场的结合。
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香港除了吸引企业与人才,也着力推进“再工业化”。具体举措包括设立先进制造中心,以创新科技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并计划在香港引入更多智能生产线,目标是在5年内将智能生产线由目前的约30条增加4倍至超过130条;以及加强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作,助力企业转向智能生产等。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在原本制造业、服务业基础的多年积累之上,同步向“智能化”转型,将与香港在应用成果转化和高端生产能力方面形成良好的叠加效应,进一步填补香港在产业中下游方面的不足。
香港科技园公司行政总裁黄克强曾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针对一些硬科技企业和高端制造业,香港设立先进制造中心,初创企业可以先在香港进行小规模的原型制造和测试,待生意模型跑通后,再到内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制造。
而大湾区内各城市的优势不同,将为区域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竞争力。例如,深圳和广州同为全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中深圳具备通信产业基础,发展侧重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还拥有AI产业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广州则侧重工业和商贸等领域。而大湾区内的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也发布过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
“我认为AI的潜力还远远没有被完全挖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实践来发现新的应用场景。”Peter Chan说,“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自身有着多重独特优势,在发展AI产业方面充满潜力。”
如果放眼整个中国市场,AI产业的前三依然被北上深三座城市牢牢占据。北京胜在丰富的高校学术资源,强于技术;上海胜在工业发达,有多元的场景应用;而深圳则介于两者之间。除此之外,杭州、成都、苏州也凭借智能制造、自动驾驶等产业渐渐在AI大潮中赶了上来。
对于缺乏场景、缺乏基础设施又错过了先发优势的香港来说,发展AI实属压力不小。
但长远来看,随着香港对创科领域的大力投入和与大湾区的优势互补,AI产业的潜力仍然有待释放,或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