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快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三链”深度融合、协同赋能,是萧山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一招。日前,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二期正式签约,标志着北大信研院与萧山的合作走向深入。
自2018年落地萧山以来,5年里,北大信研院在钱塘江南岸逐渐成长为一处集聚6位院士和600余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庞大智库机构。院士创新团队、院企联合实验室、杭州北大创业园……依托这“三驾马车”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北大信研院数智融合成果迭出,正悄然改变着萧山这个制造业大区。
“智囊团”激发创新潜能
当前,湘湖畔的“中国视谷”全面开启了“加速度”。自初建以来,在首席科学家高文院士的带领下,北大信研院积极参与到“中国视谷”的建设过程。2018年4月,北大信研院牵头组织100多家企业成立视觉智能创新中心,推动视觉智能产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及推广。未来,中心作为“中国视谷”实体化运营机构,将持续推动杭州构建智能物联万亿级产业生态圈。
人才队伍,是决定城市未来发展的“智库大脑”。为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原始技术支撑,北大信研院以梅宏、詹启敏、高文等院士为首席科学家,搭建了先进视觉系统、物联网等七大研究中心,研究范围涵盖数字经济基础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应用,为行业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同时,为最大限度调动专家积极性,北大信研院摸索了一套新机制。“我们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院士团队需要深入调研萧山发展现状,根据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独立组建团队。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北大信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二期建设中,将持续以院士创新团队为核心,力争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不少于10人,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50项。围绕“中国视谷”建设,加大视觉智能领域人才引育力度,持续吸引一批高水平人才,力争5年引进培育优质企业200家,总产值累计100亿元。
“联合实验”撬动产业变革
当制造业遇上“数字化”,企业如何创造更大价值?这一命题,在北大信研院可以找到答案。
这5年,针对萧山作为制造业重要区域所面临的产业转型痛点和难点,北大信研院与区内大胜达、杭萧钢构、钱江电气等多个龙头制造业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24家,撬动企业研发资金投入2.04亿元,协助企业布局专利309项,已申请212项,授权78项,以“人才+技术”双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以人工智能包装设计联合实验室为例,其着力建设的“纸包装产业大脑”,打通了大胜达集团总部和12个生产基地从前端商务、中端生产到后端物流、回款等场景,实现智能工厂人员减少80%、生产能耗下降18%以上,并在全国43万家包装企业中推广,推动全行业转型升级。
“我们致力于‘赋能一家企业、改变一个行业’,深度布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未来数字经济产业,打通科技转化成果‘最后一公里’。”上述负责人表示。
未来,北大信研院将通过与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解决企业、行业共性技术难题,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大脑,力争支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以上,协助培育省级“未来工厂”或同等级2家。
“创业园”构建创新生态圈
如果说联合实验室只是科技创新的“点上出彩”,那么,杭州北大创业园就是产学研转化的“面上开花”。
孵化,是北大创业园的核心。自2019年运营以来,北大创业园累计引进孵化企业70余家。目前引进在孵科技型企业48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家,知识产权总量逾300件,协助15家入驻企业获认萧山“5213”企业,累计产值达3.42亿元,已然成为我区高质量创业项目的集聚地。
这其中,成功孵化的集成电路企业“微纳核芯”,已经实现科研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芯片年出货量达数千万片,累计融资超3亿元,估值近20亿元。企业“希秀泛在”,将XiUOS工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及其智能硬件终端部署于工业生产环境,实现智能化生产全面感知、泛在互联、实时认知、精准调控,首轮已吸引投资近2000万元。
接下来,北大创业园还将扩容建设,探索“研究院+创业园+专精特新加速器”的创新模式,通过多元方式助推杭州北大创业园从基础服务向增值服务升级、从载体建设向主体培育升级、从集聚企业向培育产业升级,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引进孵化企业累计税收不低于5000万元、产值不低于10亿元、融资不低于20亿元、总估值不少于100亿元(含院士团队),争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