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外滩美术馆(RAM)与洛克·外滩源(ROCKBUND)联合发起,上海外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指导的全新项目“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RAMA外滩建筑节),将于9月22日正式亮相。首届RAMA外滩建筑节特邀普利兹克奖得主、建筑师戴卫·奇普菲尔德(David Chipperfield)出任艺术总监,以“公共空间”为主题,举办百余场艺术活动和对谈,以此引燃建筑与设计领域的跨学科思维,丰富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感知与经验,激发城市的多元活力。由戴卫·奇普菲尔德主持设计的上海外滩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也将于当日全面开启,迎来奇普菲尔德同洛克·外滩源长达17年合作的又一力作。
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坐落于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汇聚了众多建造于1896年至1932年的传奇建筑,它们兼容并蓄欧洲建筑风格与亚洲元素,彰显了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上海典型的装饰艺术风格。近年来,这些建筑经历了多轮翻新与改建。千禧年初,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David Chipperfield Architects)受邀修缮、更新和改造洛克·外滩源的11栋历史保护建筑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并对美术馆全新入口与博物院广场进行改建,为上海外滩美术馆所在的亚洲文会大楼添建新翼。
开幕论坛:回顾、展望、对话
9月21日,RAMA外滩建筑节开幕论坛邀请普利兹克奖得主戴卫·奇普菲尔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陈立缤、上海外滩美术馆馆长刘迎九以及建筑策展人唐克扬作为论坛嘉宾齐聚于博物院广场,从洛克·外滩源项目的源起,到城市现场的空间装置,结合此空间本身的历史、设计和使用,进行回顾与展望,与“公共空间”本身产生对话。
以“公共空间”为题
戴卫·奇普菲尔德的策划主题“公共空间”让艺术飞越博物馆之墙,融入洛克·外滩源的日常生活。它打破传统机构的静态边界,激发城市生活和间隙空间的自发性和多样性。奇普菲尔德的空间介入装置扩展了全新博物院广场的实体,实现了灵活的、极富导向性的、但不限于特定功能的全新公共空间,它们调和了戏剧性与日常性之间的关系。
全新的空间介入装置
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为首届“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特别创作了全新的空间介入装置,旨在激活环境中的间隙空间以回应“公共空间”这一主题。与常规的建筑艺术装置迥异,戴卫·奇普菲尔德从一开始就提出避免再造一个奇观化的物件;相反,他选择关注城市空间对公共生活的承载力的方式,将这些装置分散在博物院广场及周边里弄,使之成为街区内历史建筑的低调延伸。其创造的空间被用作各种自发城市行为,例如休闲、集聚、表演。这些装置与RAMA外滩建筑节日程相结合,催化一系列同步、多地点的活动,从而引导洛克·外滩源场地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穿行体验。
三个系列百余场艺术活动
9月22日起,为期两周的“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共计超过一百场活动围绕戴卫·奇普菲尔德及其团队所设计的“空间介入装置”展开,以“激活、对谈、街区”三个系列对“公共空间”这一主题进行拆解和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RAM Assembles外滩建筑节”以多种形式拆解“公共空间”这一主题,反思当下人们过度依赖视觉刺激和社交媒体的现象。开幕当日,有艺术家吴艳丹(Nunu KONG)、朱哲琴、马海平和音乐工作室墨音MOIN,在广场及建筑不同的空间,分别带来舞蹈和音乐演出。同时,亦有大量即兴的表演和公众参与环节,以此激发“那些松散、临时性、间隙性的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