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发布。与旧版相比,新增了“禁止行为”章节。其中明令禁止院士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
院士是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是对科学家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认定。由于院士在业界和社会上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各种活动都想方设法请院士到场撑门面。不少院士或碍于情面,或欣然接受,频繁受邀参加开幕典礼、商业活动、企业年会、媒体综艺等活动。有的院士只是象征性站台,有的院士还需要发言或彩排,无不占用大量时间。个别院士应酬性活动频繁,给公众留下浮躁的印象;参与商业活动,更有变现之嫌,影响院士群体的声誉。
公众对院士频繁应酬啧有烦言,院士对无谓的应酬则有苦难言。参加站台性、应景性工作,成为困扰包括院士在内的科研工作者的突出问题,钟南山、吴伟仁等院士都曾呼吁科学家要“学会说不”,尽量为科研工作留出更多时间。新规禁止院士参加应酬性活动,是实打实地为院士“减负”和“解绑”。毫无疑问,该规定并非伸手过长,限制院士的私人社交,更不意味着剥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机会,而是让院士更为理直气壮地拒绝应酬性站台,自觉抵制与学术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和站台活动;搞科研做学术要坐冷板凳,禁止院士站台,就是在给院士的热板凳降温。
应酬时间多了,花在科研上的时间必然就少了。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院士的职责从未包含应酬,相比在活动现场应景,他们更应该潜心科研攻关,着力解决科研难题;全身心投入科研,也是为年轻科研人员做好表率。
禁止参加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要求的对象是院士,学校、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也应该听懂弦外之音。很多院士出席非学术类活动,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是迫于单位与人情压力。有些学校出于提升形象等需要,硬性要求院士站台;有些商业活动、企业讲排场,四处请人托关系找院士捧场。院士是杰出人才,不是应景招牌;借院士添一把热度,不如还院士一份清净。
除了禁止院士应酬性站台,新规还禁止院士公开发表与自身专业领域无关的学术意见、禁止院士增选中的各种不当行为等,涵盖了从院士评选到日常行为规范的整个过程,督促院士珍惜羽毛,回归学术本质,坚守学术初心。这是对院士的爱护,也是对学术公正的维护。
对于院士而言,热热闹闹的应酬场面,未必比得上校园里安静的教室;一排排宽敞干净的会议桌,未必比得上堆满研究材料的书桌。禁止院士应酬,让院士不必尴尬站台,就是把那些在社交中消耗的时间与精力还给院士,还给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