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积极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派盆景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让“小盆景”赋能乡村振兴“大产业”,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家家户户的“绿色存折”也为后代子孙存下永续财富,使得满院花香传千年。
在村中一处雅致的院落内,洪定勇一边修剪着罗汉松盆景粗胚,一边给徒弟们讲解着徽派盆景造型的注意事项。作为徽派盆景技艺的省级传承人,洪定勇对卖花渔村的历史和发展如数家珍。洪定勇介绍,因为村落分布像条鱼形,加上村内世世代代以卖花为生,所以得名卖花渔村。
卖花渔村自唐朝起就栽种盆景,是中国徽派盆景发源地,村民沿袭着千年来的传统,家家种花,户户有景,古朴雅致的盆景不仅扮靓了这个小山村,也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06年,村庄连通外界的公路通车,客商们的货车代替农户的扁担,直接将一株株盆景销往了全国各地。“公路通车后,销售方式由村民主动外销转为客商上门采购,推动了盆景产业的发展。”洪定勇说道。
如今,卖花渔村全村236户,拥有盆景基地1500多亩,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植花卉盆景。走进村中,挨家挨户的盆景“夹道欢迎”,往来运输的车辆络绎不绝。江苏客商袁全表示,卖花渔村的梅花盆景有着古朴、沧桑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欢。盆景已经成为村民们随存随取的“绿色存折”。
随着盆景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传播着徽派盆景的独特魅力。90后姑娘洪瑜,原本在南京工作,在一次回家发现村里还是以等客户上门为主,便和村里的年轻人探索进行直播带货。如今,洪瑜的盆景销量急剧上升,最让她惊喜的是得到大量年轻顾客的欢迎。相比较于老年顾客喜欢大型盆景,年轻人更偏爱摆在书桌案头的小微盆景,这也直接推动了村里盆景技艺革新。
洪瑜告诉记者,徽派盆景技艺不仅仅是老一辈的传承,更是新一代人的创新。在互联网的影响下,盆景由从最开始的大型庭院式,发展为适合家家户户的小型庭院桩,从单一的线下销售模式,转变为线上线下同时发力,销售额也提升了20%。
盆景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村里发展看家手艺,卖花渔村大力实施“名师带徒”育才工程,不断壮大非遗传承队伍,逐渐形成了一支近百人的徽派盆景技艺专业队伍。“在父辈的影响下,我们将徽派盆景传承、创新,争取让徽派盆景发扬光大。”村民洪晨说道。
洪定勇表示,现在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徽派盆景产业的发展,成为徽派盆景发展技术的中坚力量,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队伍,传承和发扬徽派盆景技艺。
卖花渔村盆景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土地流转,不少周边村民也来到村里学习盆景技艺。来自坑口乡瀹潭村的汪文政,就是通过县人社部门组织的技艺传承帮扶结对活动,与洪定勇结为了师徒,发展起了自己的盆景产业。“通过结对帮扶,向洪师傅学习了盆景造型技巧。如今,我每年售出盆景有100多盆,销售额10多万元。”汪文政说道。
卖花渔村打造“一村一品”盆景产业,重点培育盆景花木,以传帮带做好盆景制作技艺传承,培养更多的盆景专业人才,推动盆景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百姓的增收致富。
“近年来,卖花渔村通过名师带徒弟、结成教学对子等形式,培育县级以上徽派盆景非遗传承人35位,为传统技艺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依托徽派盆景传统技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探索打造乡村振兴的独特样板。截至目前,年盆景销售额突破2600万元,旅游收入达600万元,村民户均收入近15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00万元,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安徽歙县雄村镇卖花渔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徐玉龙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