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过,炙烤依旧。在我市各个学校工程建设现场,工人挥汗如雨、机械运转不歇,合力奏响着项目建设“奋进曲”。
走进位于练湖生态新区的省丹中迁址新建项目现场,只见教学楼、宿舍楼、食堂、行政信息楼、实验艺术楼等主要楼栋已经封顶,工人们分散在各个楼栋有序施工,有的在进行外立面施工,有的在铺贴瓷砖、安装窗户玻璃等……
据悉,省丹中迁址新建项目用地面积约262.5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将建设一所26轨普通高中,共计容纳学生约3600名。校园景观打造上,丹中新校园内各处园林景致将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同时以图书馆、洗砚池、中讲堂、丹清湖、笔架山、大成殿为中心轴线,再现丹中文化记忆。
“目前,省丹中迁建项目现场共有施工人员250多名,整个项目土建部分完成进度约71%。”项目现场负责人张逸庭介绍,天气炎热,工人们避开高温时段,在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抢时间、赶进度,“力争明年年底项目整体竣工验收,2025年秋季投入使用。”
在位于高新区创业路以东的吕叔湘中学迁址新建工程现场,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在学校体育场区域,几台挖机正开足马力作业。“这是在为400米标准跑道做基础。前段时间由于雨水较多,工程进度受到了影响。现在趁着天气晴好,我们加大了机械和人员的投入,争取9月中旬完成跑道施工。”该项目技术负责人陈丁旭说。
新建吕叔湘中学是一所26轨普通高中,项目规划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建设面积10.6万平方米,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三个功能板块,包括10栋教学楼、4栋宿舍楼、图文信息中心、食堂、艺术中心、体育馆和地下室工程等。“目前所有单体建筑已基本完工,内墙涂料施工也已完成,正处于消缺阶段,同步进行室外配套工程施工,部分楼栋精装修工程招标也已完成,即将进场。”陈丁旭介绍,室外配套工程预计9月中旬完成,整个项目预计明年初完工,9月份投入使用。
省丹中、吕叔湘中学迁址新建,必将极大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有效提升办学品位,缓解我市高中教学资源紧张这一突出问题,推动我市高中教育在“十四五”期间迈上新台阶,为打造高品质活力教育丹阳样态注入新动能。
与在建工程现场紧张快干拼质量抢进度的火热氛围不同,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学校,展现的是万事俱备、敞开怀抱迎接学生“检阅”的信心与底气。走进华南实验小学高新校区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儿童第一”四个大字。目之所及,整个校园宽敞、开阔,以白色为主色调,间或点缀粉色、黄色、绿色等,整体庄重又不失灵动;主要建筑物以廊道连接,造型精巧,从空中俯瞰,整个校区宛如墨水瓶形状……
记者跟随华南实验小学党政办副主任朱志国走进各个教室,只见每个教室进门处都悬挂着一块电子屏,教室内桌椅齐整、设施齐全,黑板位置处安装了一块超大电子屏。“进门处是电子班牌,可实时显示时间、班级等信息,还能展示班级学生风采,搭建家校互动的平台;教室里安装了先进的86英寸交互一体机,能满足日常智能化教学需求,给教育教学带来更多便利,也能丰富学生上课体验。”朱志国介绍道。此外,学校还建有艺术楼、科信楼,建有教育文化展示馆、青蓝艺术馆、眼健康科普教育基地、昆虫馆等特色场馆,保障特色课程的开展。
“华南实验小学高新校区即将启用,我们已经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新学期开学后,华南实验小学四五六年级的3700多名学生将在高新校区进行学习生活。”华南实验小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黄玉红说,华南实验小学高新校区是一所全新的学校,不仅新在校园、建筑、设施,更新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样态。学校坚持儿童第一理念,不论是教育教学,还是校园环境空间设计,时时处处以儿童为中心,全体师生还共同设计了华小儿童IP形象“水精灵乐乐”。学校打破了和社会、家庭的界限和隔膜,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教育发展,特别是在交通组织方面,为方便家长和学生,学校积极和交通部门对接、落实新校区校车服务,成为城区第一所拥有定制公交的学校。着眼于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还构建了“3H”课程,即在课程的学习中引导儿童达到“乐学、乐享、乐创”的状态;建立“四大学院”,即少年科学院、少年艺术学院、少年领导力学院、未来先生书院,让学生在高品质的学校教育中收获更多幸福感和满足感。
不论是在建学校工程,还是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的学校,“高品质”要求一以贯之。今年以来,围绕“打造高品质活力教育丹阳样态”目标,全市教育系统从党建引领、全面育人、师资建设、内涵发展、保障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常态化实施“县管校聘”改革,深化集团化办学,凤凰幼儿园、高新区小学和高新区幼儿园建成投入使用;持续优化教学质量,探索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内涵式提升,我市成功入选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域。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教育发展方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聚焦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教育发展基础,以新业绩续写高品质活力教育新篇章。”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力项目建设,加快新建学校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资源整合,推动教育资源布局更趋合理,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