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烧饼是徽州特色传统小吃,又名“救驾烧饼”“皇印烧饼”“蟹壳黄烧饼”,做法十分精致、讲究,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
“薄如秋月,形似满月,落地珠散玉碎,入口回味无穷。”作为传统名小吃,黄山烧饼(又称徽州烧饼)香飘四方。即便近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黄山烧饼的年均产值也高达数亿元。“烧饼产业运作得好,是能够拉动GDP增长的,不仅能成为文旅融合的伴手礼,还成为黄山休闲食品的一张金名片。”黄山韩佰祺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百其认为,作为徽州文化的衍生产品,黄山这只小烧饼闯出了大市场,未来大有可为。
黄山烧饼是特色传统小吃,又名“救驾烧饼”“皇印烧饼”“蟹壳黄烧饼”,做法十分精致、讲究,民间故事流传甚广。相传元朝至正二年(公元1342),朱元璋兵败避难来到徽州一户农家,饥饿难耐。主人拿出黄山烧饼给他充饥,朱元璋狼吞虎咽、满口生香。称帝后,朱元璋想起黄山烧饼,封其为“救驾烧饼”。
“皇印烧饼”也是有说辞的,相传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由大淮商江春接待。江春的家厨团队在徽州烧饼的基础上花样翻新,为乾隆奉上作为茶点。乾隆品尝后“龙心大悦”,御赐其名“皇印烧饼”——意思是乾隆对徽州烧饼的喜爱堪比随身携带的皇印。“我们身处休宁状元县,目前正在开发韩氏状元烧饼。我相信有这两个历史上知名度极高的皇帝加持、背书,黄山烧饼不火都难。”韩百其说。
8月3日上午,记者走进位于休宁县万安镇轮车村的黄山韩佰祺食品有限公司,在经过层层安检后,一个专门生产黄山烧饼的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车间呈现在眼前。韩百其指着操作案板说,工人们正在制作蟹壳黄烧饼,它吃起来酥脆爽口、油而不腻,令人回味无穷。“2022年11月份,公司生产基地从歙县迁移到休宁前,我们花费好几年时间,调研适合黄山烧饼的生产线,并把食材采购链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猪肉、梅干菜都是本地采购的放心肉、新鲜菜,面粉也是品牌生产基地的面粉,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标准化。为了保证烧饼质量,我们的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记录,所有品种质量、口感和营养都是过硬的,并不盲目追求上新产品。”韩百其说,食品行业是一个讲良心的行业,市场最终是留给认真做产品、做质量、做品牌的企业。
近日,由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烧饼文化节在浙江缙云举行,黄山韩佰祺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韩氏烧饼获得“全国最佳技艺传承金奖”。
“早在1905年,我的祖父韩佩林就从休宁五城岩溪到歙县挑着烧饼炉,沿街走巷叫卖韩氏烧饼,由于采用上等食材,加之口感好、质量优,深受当地群众青睐。”韩百其说他的原名韩佰祺就是祖父起的,只是后来办理身份证时被误写为韩百其,“岩溪是个烧饼村,创办了黄山韩佰祺食品有限公司,实行规模化、机械化批量生产烧饼,销售业绩一路看好,实现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如今,韩氏烧饼已获‘黄山名牌产品’‘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省老字号’等荣誉。”
其实,在休宁县五城镇,像韩百其这样的烧饼师傅还有很多,比如屯溪家利烧饼的朱松树、洪氏烧饼的洪灶有、手工炭火烧饼的郑运忠等,均是出自岩溪村的大户、带头人。“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现有烧饼生产经营单位近200家,休宁五城人开的烧饼店约占50%以上。而在五城镇从事烧饼的村中,岩溪村排第一,全村454户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市内外从事烧饼制作。”
8月4日,岩溪洪氏烧饼创始人洪灶有告诉记者,通过做黄山烧饼,他们是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群,一群带一村,就这样开枝散叶,如今在合肥、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城市,甚至在欧洲都有黄山烧饼人创业的身影。“岩溪村算是出息了!了不起!”五城镇相关负责人说。
8月5日,在市中心城区的家利烧饼门店前,一如往常,购买黄山烧饼的人很多。“老爷子现在还做烧饼,出手的都是精品。”工作人员说的“老爷子”是岩溪做烧饼的村民朱松树,其生意十分火爆,线上线下拥有大批回头客。“我在屯溪已经开了3个烧饼店,还有一家中央加工厂,现在烧饼市场销售模式很灵活、很广泛,再也不是等客上门的坐商了。”今年72岁的洪灶有说,尤其是网上销售,让黄山烧饼打开无限广阔的大市场。
对此,韩百其深有同感,“我们现在有3条全自动烧饼生产线,预留了7条生产线场地。当下,一天可以生产6.5万个烧饼。逢年过节,日销量可达10万个。2022年3月,韩氏烧饼进驻淘宝天猫商城,平均每天线上销售1000多单、5万多个烧饼,电商销售的比例占到总销售额的15%左右。”韩百其说,不仅如此,黄山烧饼的广阔前景,也带动了全市菜干、原辅材市场的繁荣,“我们一家公司每年需要的菜干就有50多吨,带动村民创收明显。”
如今,借助电商平台,黄山烧饼走向了更广阔市场。打开人们常用的几大电商平台,搜索黄山烧饼,会看到海量的商品展示;黄山救驾烧饼、小俞烧饼等生产商通过打造推广矩阵、达人带货、官方旗舰店直播等宣推方式,线上销量呈现几何式增长。“今年我们又招了不少人才,这对公司下一步研发状元烧饼、升级韩氏烧饼都很有益处。借助电商平台,我们一定能把黄山烧饼的营销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韩百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