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上,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各国博弈的关键变量。有组织科研因其更能发挥举国体制优势、更加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更好涌现原创引领成果,而成为了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内在要求、急迫需要和战略举措。
高校有组织科研是指高校以服务国家需求为导向,主动式、成建制、体系化地整合力量,开展协同攻关。与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高校科技创新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如与国家战略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对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不够精准、高质量科研平台布局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组建不够、创新生态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等。面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高校更加聚焦,用好“有组织科研”这个重要一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四个面向”,有组织地凝练方向,迸发科技自立自强引力。回应全球性挑战需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围绕人类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类健康等难题,凝练出前瞻性问题,推动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瞄准当前经济运行、行业转型、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新困难,凝练出全局性问题,从高校维度给出解决方案。回应国家重大需求,锚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国家安全等事关长远的挑战,凝练出战略性问题,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回应人民生命健康需求,紧盯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于生命健康和高品质生活的关切,凝练出现实性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有组织地协同攻关,增添科技自立自强动力。高校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理应做好“国家队”、担好“国家责”。坚持目标导向,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研究厚实的优势,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将定向性、体系化的基础性研究、前瞻性研究作为主攻方向,长期坚持、长期积累,加快产出“从0到1”的重大原创成果。坚持问题导向,发挥高校创新平台集成、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通过大兵团协同作战,敢于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中“揭榜挂帅”,能够高质量完成国家重点研发任务,助力国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需求导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高校科研人员转变传统思维惯性,打破“被动接单”的路径依赖,从“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转向“要我干什么”“该我干什么”,将“被需要”作为一种高远追求。
聚焦打造创新高地,有组织地搭建平台,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效力。高校的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有组织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一是搭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工作,高校要把握机遇,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奋力争创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野外科学观测台站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并以此为龙头打造利于开展有组织科研的平台矩阵。二是搭建科教产教融合平台。高校要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有组织科研需要,整合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的优质创新资源,联合打造跨领域、能协作的融合平台。三是搭建新型研发平台。高校还应围绕重大需求和攻关任务,定向培育布局一批灵活多元的新型研发机构,如高等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数据共享中心等,以确保有组织科研不受传统组织模式的限制。
聚焦建设人才中心,有组织地打造团队,汇聚科技自立自强合力。推进有组织科研,归根结底要靠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高校要发挥好人才聚集地的效应,打造更多高水平创新团队。一是打造跨学科创新团队,引导学者、学科、学院,打破有形的墙,突破心中的墙,组建一批高水平跨学科、跨学院创新团队,提升整体攻关能力。二是打造跨组织创新团队,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等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校要把这些机构的人力资源组织起来,形成合力攻关团队,彻底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三是打造跨国别创新团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聚焦构建创新生态,有组织地推进改革,释放科技自立自强活力。创新生态是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沃土,良好的体系能够充分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直接影响有组织科研效能。一是构建稳定支持机制,积极争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支持,多元筹措创新资源,并向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倾斜,保障有组织科研长期稳定系统开展。二是赋予更大自主权利,为科研团队松绑,在方向凝练、技术路线、人才引进、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其更多自主权,以优质服务为有组织科研赋能增效。三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构建出一套满足团队式、长周期的系统性评价体系,能够综合考察团队成员的创新质量和贡献,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坐稳坐住“冷板凳”,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