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几场雨水过后,德昌县麻栗镇百亩香稻愈发青翠、长势喜人,新一轮的丰收希望正孕育而生。在绵延成片的稻田里,有农人辛勤劳作,他们以田为卷、以稻为墨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乡间田园美景图。
2022年,德昌县贯彻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在麻栗镇打造中国·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园区,该项目将推广种植各类优质水稻10000余亩。其中,德昌香稻就是最受瞩目的开发亮点。
保护:为了一粒好种子
德昌香稻作为德昌县地方特优品种,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清年间,据《德昌县志》记载:“清·乾隆时,曾在王所昌州设立‘农官’专管香稻生产,香米上交朝廷作贡米。”其米质极佳,且香味浓郁,被誉为“米中味精”,用10%—20%的香米佐以其他稻米煮饭,食之也香。2022年,德昌香稻被评选为四川省新发现优异种质资源,2023年,获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
农谚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被业界誉为农业的“芯片”,从古至今,都受到格外关注。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少种子不断消失灭绝,德昌香稻何以保存至今,并得到长足发展,这背后与德昌县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密不可分。
在距离产业园区二十多公里处的德昌昌州街道六所社区新农村9社,有一群人在田间忙碌着。“水多了,土太软,秧苗容易倒,需要放水。”“你数数有效穗,才几穗?有效穗要达到13穗才有可能高产。”……田间不时传来交谈声。这里是德昌香稻培繁种质资源保护试验基地,德昌县农业农村局种子站站长、高级农艺师马联祥正蹲在田里和村民一起察看香稻长势。
“别看这块田小,这里却是麻栗香稻园区的上游端,2022年我们为园区提供了800多斤稻种,2023年已经是第5年保种了。”指着眼前的一亩多稻田,马联祥介绍说道。
六所社区位于茨达河流域,水肥条件很好。2019年,依托其良好的优势资源,德昌县农业农村局又在这里开展香稻种质资源保护试验,经过田间提纯复壮,保留具有本品种特性的稻穗作为次年试验及大田种源,不断促进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和马联祥一同察看香稻长势的还有村民杨蜀,目前,他是这块田的种植者,主要承担德昌县农业农村局的相关试验,种植优质稻,加工优质米。
“侍弄这几块田太难了,太费人工了。”说起这块试验田,杨蜀连声感叹。水多了要晒田,地干了要灌水,要小心“细条病”“白枯病”,还得提防“钻心虫”、福寿螺……像这几天雨水多了,水稻就容易得细条病,发病后会影响抽穗灌浆。”杨蜀说道。除了要谨防病虫害,有时,受天气影响也可能导致试验失败。
杨蜀清晰记得,2019年初秋,水稻正由青转黄,进入灌浆期。某夜却忽起狂风,嗖嗖吹了一夜,杨蜀的心也跟着七上八下,“水稻会不会有事?”天未亮,杨蜀赶往田间,果然,精心呵护的水稻全部倒在水田里。来不及心疼,他赶紧联系德昌县农业农村局,很快,工作人员来了,附近的村民也来了,大家甚至来不及换上靴子就跳进田间,三株水稻一捆,形成稳定的三角支撑提高水稻抗倒性,看着再次蓬勃向上的水稻,大家这才放下心来。在他们心里,这块试验田承载着太多人的心血,每一粒种子都是种下的希望,容不得半点闪失。
传承:德昌香稻焕发生机
德昌香稻品种优,米质好,加之德昌得天独厚的土壤、水资源和气候条件,按理说应该获得长足发展,成为德昌的金字招牌,但它也免不了经历曲折坎坷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命运多舛”,甚至近乎绝种。
说起德昌香稻从发展到衰败再到发展的漫长历程,马联祥讲述了其中一个片段。2006年,四川省农业厅再度提出保护和开发德昌香米,德昌县农科局农技站多方寻找,终于在麻栗乡点马村4队一肖姓老人家中找到几近灭绝的香稻种子,并在麻栗乡和六所乡新农村扩繁种子。2007年扩种到50亩左右。由于价格不稳定,且种植难度大,耗费人工多,产量低,之后的几年种植面积又急剧减少到仅有几亩的保种状态。
“德昌香稻生产的地域性太强,产量低,种植面积与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紧密挂钩,导致香稻种植一直起起伏伏,发展很是艰难。”马联祥说道。“我们会一直把保种工作做下去,这些有生命的、可延续的种质资源,在传承中华农耕文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育种专家有需要,我们就要保证拿得出种子。”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德昌县抢抓“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建设机遇,大力推动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发挥“天然温室”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中国·德昌香稻农旅融合示范项目,全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核心示范区,德昌香稻发展再次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022年,德昌县香稻种植面积增量为100亩,经济效益增量294万元。2023年,德昌县种植200余亩香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