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去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徐州市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完善推进机制、出台可持续发展规划……一年来,徐州以四大行动为主攻方向,以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以政策争取为重要路径,全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加快落实。而今,从“先行”到“示范”成为徐州可持续发展的最亮底色,一幅产业强、生态美、生活好的斑斓画卷正在彭城大地徐徐展开。
沿着郭庄路延长段前行,路两旁,长山和翠屏山满目葱翠,曾经的采石宕口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并种上了女贞、松树,让人再难与曾经满目疮痍、岩石裸露的废弃采石宕口联系到一起。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从长山和翠屏山“生态疮疤”到“绿色新颜”的转变中,可以窥见徐州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坚守。
近年来,徐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成立生态修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财政、自然资源、住建、水务、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多个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政府共同参与的生态修复工作机制;出台《徐州市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若干管理规定》,规范矿山生态修复管理……徐州用行动证明,实现“到2030年,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山青、水绿、天蓝的优美生态环境,主要环境质量指标达到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要求”的信心与决心。
沛县龙固镇采煤沉陷区、铜山区娇山湖片区废弃矿山、云龙区翠屏山垃圾填埋场等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已基本竣工;园林重点工程、乐享园林、海绵城市等中心城市生态功能提升工程开工率超7成;落地开工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7个,农村供水管网已更新改造完成210公里……《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2023—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以下简称《项目清单》)生态修复与绿色开发行动编排重点项目29项,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一个个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持续发力,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2年,徐州共启动实施山、水、林、田、塌陷地五大类123项生态修复工程,共完成投资64.01亿元,实现年度任务的100.2%。目前,全市累计实施29.97万亩采煤塌陷地、206处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治理,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升到43.81%,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
百年煤城拂去煤灰,一个个“疤痕”变成美景,诉说着徐州“生态修复+”的新路径,绿色,也逐步成为徐州的发展“主色调”。
在江苏徐钢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硕大的全封闭高炉看不见一点火光。主控室内,硕大的显示屏上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工人们只需通过电脑便能直接操作。
重工业“不重”了,是如今的徐钢给人的直接印象,而徐钢从低端到高端,从传统到创新的变化,也是徐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示范区建设的必由之路。
徐州加快重点产业转型步伐,大力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全力推动绿色试点示范培育,以产业赋能促可持续发展——
聚力推进产业集群能力提升,徐州加快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组建十个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集群不断上规模、上台阶;
持续深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徐州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导向,把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作为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深入推进重化工业绿色转型,徐州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加快节能减排、减污降碳、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
在《项目清单》中,我市共编排了产业转型与竞争力攀升行动重点项目74项,其中已开工72项。15个光伏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有序实施;泉山区中通快递淮海经济区区域总部、高新区先导半导体薄膜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睢宁球形绿地碳材料等项目已完成厂房建设……一个个扩量提质的产业项目为徐州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着现代化产业体系之向,一年的时间,徐州的“城市产业图谱”日渐丰富、厚重。
新增云意电气等8家省级智能工厂;建成汉云、汉风、新盛绿源3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7家企业推荐为省级跨境电商品牌;全市汽车产能利用率继续高于全省……转型“大考”中,徐州以亮眼的成绩展现了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貌”,迎来由“弱”到“强”、由“传统”向“新兴”的跃迁。
从徐州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建设主题来看,创新,绝对是建设过程中的“主角”。
翻看《项目清单》,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提升行动编排的32项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铜山区绿色循环低碳转型示范园区项目已竣工进入试投产阶段;贾汪区潘安湖恒盛智谷科技园项目已竣工运营,现已入驻企业72家,其中规上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院士创业企业1家;新沂市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组建了52人的专业技术研发团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
这些成绩的取得,原动力就在于创新。
如何让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徐州围绕“343”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持续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形式,推进“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改革举措,推动重点特色产业率先实现技术突破;组织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持续做优做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库,设立高企培育专项资金,建立健全分层孵化体系;确立了一条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培育壮大“专精特新”方阵。
如何聚合创新要素,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徐州抢抓国家、省重大科研平台优化布局机遇,聚焦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加速构建“1+3+100”高能级创新矩阵,大力推进云龙湖深地实验室、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和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原始创新供给。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
我市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持续推进人才工作转型,实施产才融合提升、人才载体提力、人才计划提效、人才活动提势、行业人才提质、人才生态提优等六大专项行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今年以来,我市推荐申报国家海外引才计划484人,国家重大育才计划22人,成功入选2022年省双创团队3个、省双创人才39人、海外专项9人。
雨污分流改造、道路维修、屋面维修、建筑外墙出新、楼梯间内墙翻新……位于云龙区东丰路南、民祥园路西的东华园小区近日施工正忙,这个建于1999年的老小区正进行着为期3个月的改造,即将迎来“新模样”。
“小区整洁了、绿化多了,运动休闲的区域和健身设备也有了,真是越住越舒心!”小区的变化引得居民点赞。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是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的一个缩影,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步。
一年来,徐州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
徐州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引领、设计先行,因地制宜、分类改造,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建管并重、共建共享等原则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上半年,全市实际改造老旧小区138个,惠及居民约3.17万户。1至6月份,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完工率全省第一、开工率全省第三、投资完成率全省第五。
我市制定出台《2023 年就业促进十大行动》,市县联动、密集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招聘活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举办首届大学生“梦想+”创业训练营打造创业品牌……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28万人,同比增长 7.81%。
徐州构建资源优化配置、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生健康成长、产教科协同创新“四个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筑牢人才基础。正因如此,我市被省政府评为苏北、苏中唯一一家“2022年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地区”;6所学校、16个专业被省认定为中职“双优计划”单位;鼓楼区、云龙区、泉山区获批“省智慧教育样板区”。
从项目进展来看,《项目清单》编排了就业保障与结构优化行动重点项目33项,已开工31项,其中,72个中小学(幼儿园)学校年度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全市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已建成33个,建成率达82.5%;已经启动老旧小区改造127个,开工率达98%。
一桩桩为民实事不断擦亮可持续发展的民生底色,让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高质量发展中落地生根、精彩绽放。
短短一年,徐州绿色发展不断加快,产业版图接续扩展,民生底色愈发鲜亮、创新活力持续迸发……这是一份徐州的“先行”答卷。
新起点上,徐州将继续奋力前行,向着“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推动淮海经济区和国内同类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加速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