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一直不缺少奇迹工程,比如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都走在世界桥梁建筑的前列。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桥梁建设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的非凡实力:港珠澳大桥、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矮寨特大悬索桥…等桥梁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这些超级桥梁工程不仅便利了交通,更装点了河山,成为了一条条壮观宏伟的风景线,体现了我国的桥梁建造工程的实力。
桥梁工程见证了中国基建实力的突飞猛进,创造了许多令世界惊叹的建筑奇迹,这些中国桥梁背后的建设者们功不可没。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袁辉辉,他就主要致力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抗震与减隔震等领域的研究,长期开展钢-混组合结构在桥梁工程中的创新与应用研究。一路走来,坚持科研与实际结合,不断开拓创新,更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培育人才,奉献青春,燃烧热血,振兴中华。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党的十年以来,我国不断加速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向基建强国迈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袁辉辉自从2013年博士毕业后回国后,面向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重点科技项目、福建省科技计划高校产学合作项目、福建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福州市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以及福州市科技合作项目等多项纵向科技项目。相关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桥梁结构中主要承重构件的桥墩,其抗震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桥梁结构的安全性与使用性,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在常规薄壁钢桥墩和钢管混凝土桥墩的基础上,袁辉辉提出了一种部分填充混凝土的新型装配式钢桥墩,这种桥墩底部填充适宜高度混凝土,可有效延缓或避免桥墩底部潜在塑性铰区域外部钢管过早的发生局部屈曲变形;桥墩标准件之间的连接、桥墩与承台和盖梁的连接均可采用螺栓连接,对于高桥墩的现场连接与安装十分方便;相比全填充的钢管混凝土桥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适合用于地震高烈度地区、地震重点设防区;若桥墩墩底塑性铰区域在地震中损坏,仅需更换墩底节段,既操作简易,又节省维护成本。同时,他还开发了可用于简便计算非线性地震响应的软件,解决了桥墩墩身节段和连接构造的标准化设计、墩身连接构造的抗震安全性等事关装配式工艺的核心问题。相关研究成果现已应用于福州市工业路提升改造工程、尤溪洲北桥头互通立交改造工程等项目,加快施工速度、减少现场污染、实现低碳化建设,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我国目前大部分桥梁位于深沟峡谷、沟谷纵横的复杂地形,大量采用墩高超过40m的高桥墩,常规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于高烈度地区高墩时,结构自重与地震响应间的矛盾导致墩身截面不断增大,施工困难、工程造价不断增高。袁辉辉针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格构墩和混合墩(合称“格构式桥墩”)的受力机理及破坏行为开展了系统研究,整理提升了既有研究成果,建立了抗震性能化设计体系,成功应用于四川雅泸高速公路的干海子大桥。但是,上述钢管混凝土格构式桥墩的钢管混凝土柱肢通过缀杆连接,在地震作用下剪切变形会对桥墩的稳定承载力带来不利影响;此外,由于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钢管的锈蚀问题突出。因此,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钢管混凝土格构空心墩结合钢筋混凝土桥墩和钢管混凝土桥墩的优点,可充分发挥钢材与混凝土材料的各自特性,是克服高烈度地区高墩桥梁建设难题的重要技术途径。此类高墩形式在雅泸高速公路上的腊八斤特大桥(主墩高183m)等桥梁中得到首次应用,尤其在他参与科研服务的国道S208线金阳河特大桥中,最大墩高达到196m,居同类刚构墩桥型世界第一。
钢-混组合结构的合理使用可充分发挥钢与混凝土的材料性能,有效减轻结构自重、节省施工工序、加快施工进度。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受力特点差别巨大、施工方法迥异,袁辉辉依托实际工程,开展了钢-混组合结构在特殊桥梁工程中的创新应用和建造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他提出了一种大跨度钢-混混合梁桥钢混结合段的新型构造形式,进行钢混结合段的大比例缩尺模型试验,可准确反映钢混结合段整体受力性能和局部应力状态的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方法,揭示此类新型钢混结合段的空间应力分布规律和传力机理,在保证钢梁段与混凝土梁段的刚度平稳过渡和应力有效传递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大跨度混合梁桥钢混结合段的承载能力。相关成果应用于指导福州马尾大桥的设计和建设。
此外,袁辉辉还提出了一种采用钢管混凝土扇形组合塔的部分斜拉桥。为了减少主塔结构后期养护工作,主塔结构由5个钢管混凝土拱形塔柱组成,塔柱钢管内部灌筑微膨胀混凝土,即只有外壁需要采取防腐措施。斜拉索通过斜钢拱肋之间的多层弧形钢管锚固在两侧主梁上,形成了一个平衡的传力体系。由于扇性组合塔的整体造型比较特殊,仅通过理论分析很难准确把握此类结构的受力特性及空间传力机理,他通过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明确了此类新型桥塔部分斜拉桥的传力机理,为后续类似结构的设计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相关成果应用于平潭综合实验区环岛公路金井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的节点工程安海澳大桥。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作为高校科研学者,袁辉辉还做到了科研教学两手抓,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任教以来,袁辉辉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严于律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希冀成为学生完善人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典范和引路人。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袁辉辉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指导。他以赛事为抓手大力拓展实践育人工作,引导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观察,不断增强了解国情社情,将学术科研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将实践育人工作服务于“一流的人才培养”。同时,他积极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不断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化的培养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迄今为止,袁辉辉已指导研究生21名,其中已毕业9名硕士生,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1名。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先后多次获得福建省研究生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福州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荣获福州大学第四届“福能奖教金”。
近年来,袁辉辉还与建筑学院、人文学院实现跨学科联合,坚持“多学科融合、师研本协同”的原则,指导学生先后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第十五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七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其中,跨学科联合指导成立的福州大学古建筑保护实践队聚焦古厝保护难点痛点,将研究成果惠及乡村,打造“古厝+产业”多产融合发展模式,助力桂峰、永泰等地旅游业飞跃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需上下而求索。中国桥梁工程建设仍在继续,作为一名青年学者,袁辉辉将会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研究守正创新,坚持践行“科教兴国,知行合一”的理念,笃志科研,为中国桥梁保驾护航;潜心教学,为中国桥梁工程培养更多人才,为实现世界桥梁强国赋能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