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留存珍贵历史记忆,挖掘地区红色资源,闵行区档案局(馆)、闵行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开展了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历史工作,2023年2月起走访区内10位抗美援朝老战士,进行采访和照片、视频拍摄,并制作成专题片《致最可爱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近老兵,聆听他们为大家讲述的动人故事。
九旬老人朱宝根,生于1931年3月,如今与儿子一家住在闵行区古美路街道,说话思路清晰。近日,在为其拍照留念时,他眼神坚毅,往日的军人姿态并没有随时间的逝去而流失。
朱宝根在1952年秋天报名加入人民解放军,于农历十二月(1953年年初)入伍,并跟随队伍入朝。回忆起当年报名时的场景,他说:“县委书记给我们讲国际形势,美帝国主义有侵害我们的打算,很多青年都踊跃地报名了。”在当年,入伍就意味着上战场保家卫国,也意味着有可能有去无回。但在老兵口中,这是当时的有志青年自然会做的事。
“一个人,也无畏“我方人多”,山坡上的同志就像祖国强大的盾,保护着通讯员和文件安全抵达目的地。”
朱宝根
得道者多助
朱宝根刚到朝鲜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当地百姓对志愿军的拥护。“过了江之后,走到一个村庄,朝鲜老百姓非常热情,为部队烧了很多菜。过了一晚,特务来了,部队还没察觉,当地人过来报告,说出现了一个他们村里没有出现过的人。部队立刻出去抓,但是那人已经跑走了。”
即使当时已经看似要停战了,但是在朝鲜的形势依然非常紧张,在志愿军军区内有很多南朝鲜的特务在秘密行动。虽然特务对志愿军来说难以分辨,但当地百姓却很容易看出来,他们也不止一次帮志愿军抓特务。“有个中学生放学回家,出门放牛吃草的时候,看到村外的陌生人,就立刻回家告诉了爸妈,爸妈通知部队,把特务抓住了。”
朱宝根回忆,朝鲜人民从很小的小孩开始,全都知道志愿军是来救他们的。“曾经,一个七岁的朝鲜小姑娘就救了一名志愿军的命。”
有一天,部队派了两个志愿军去打探敌军的情况,由于没有伪装好,天亮后被敌军发现了。两名战士边交战边撤退,但是寡不敌众,一位同志在路上牺牲了,另一位同志只好拼命往回跑。跑到朝鲜的村里,一个7岁的小姑娘开门把他藏进了家里。志愿军一看是个小孩子,不想给她惹麻烦,就退出门外。而小姑娘把他一把拖住,领到自家放柴的小房子里,让他钻到柴堆里藏起来。不久,敌人追了过来,他们向小姑娘询问一番,很快就离开了。大人回家后,一家人把志愿军请出来,不仅请他吃了晚饭,还把他安全地送回了部队。后来才知道,小姑娘对敌人说志愿军朝另一个方向跑走了,敌人自然相信了7岁的小姑娘,哪里知道“得道者多助”的道理。
两年多,零出错
入伍两周后,新兵团在松江坐上了开往安东(丹东旧称)的火车。过鸭绿江的时候,火车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沿线的检查,列车员谎称这辆车装的是物资,实则是一车士兵。因此,发车前老兵会嘱咐战士们,在车子里不能发出声音。“如果在路上碰到特务打枪,打到车里了也不可以响。”对新兵来说,过江的一整夜都把自己的心提在了嗓子眼上。终于,天刚刚亮的时候,车停在了铁轨上,朱宝根与其他士兵一起踩上了朝鲜的雪地。
当问起那枚闪亮的三等军功章的来历,老兵果断而骄傲地说:“因为没有出过错。”所指的,就是他通讯员的工作。
从被抽调去板门店跟随谈判团做通讯员起,到通讯工作结束的两年多时间里,交给朱宝根的文件从来没有一次出现丢失或未送达目的地的情况。在那个没有无线电的战场上,通讯全靠通讯员一双腿,穿梭在白茫茫一片的雪山之间,将一份又一份重要的机密文件传递。送信之前,他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只是老兵一再告知他,如果碰到人要随机应变。白天,美方的飞机总是会在头顶盘旋,还随时可能撞到有人从对面径直走来,是敌是友都不可知。即使两年半都是一个人走在这样危险的路上,朱宝根也表示“心里一点都不怕”。因为他知道,两旁的山上都埋伏着志愿军。“我方人多”,山坡上的同志就像祖国强大的盾,保护着通讯员和文件安全抵达目的地。
停战后,一起回家
如今,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都知道朝鲜停战谈判历时两年,谈判场与战场同样焦灼。即使这么多年过去,朱宝根老人谈到谈判期间的事,还依然激动地摆着手,评价敌方是“真正的耍无赖、不讲道理”。
在板门店会场地第二次谈判中,美方提出要“以一个战俘换一个战俘”,这意味着我军战俘将无法全部回国,我方坚决不予同意,要求一定要把所有人交换回来。随后,美方又用起歇会的惯用伎俩,我方耐心地等待会议重开,最终把所有的战士接了回来。
在战俘营里,敌方不停地对我军战俘进行威逼利诱,试图让他们离开中国大陆。他们开出了很好的条件,承诺会在日本、中国台湾等地给他们很高的待遇,整天给战俘们做思想工作。而我们的志愿军一心只想回到大陆,即便有人因为坚决回国的态度,在战俘营被杀害、肢解,自始至终也没有人愿意脱离这支回家的队伍。
交换的过程中,志愿军所有的东西都被留在了战俘营,回到我方的时候只有一条毛巾毯裹着。“但是我方送回去的敌方战俘,都有新的衣服、糖和香烟,他们都很高兴。”我们对敌方战俘非常优待,有一批人因此来到了中国大陆,定居在天津一带。
“三八线附近,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到上甘岭的高峰发白了。”谈话间,朱宝根这样回忆起了军营里的生活。大概也是一个这样晴朗的3月天,23岁的他面对战火纷飞的冷酷战场,却充满了信心与希望。
现在,上甘岭和三八线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战争时期,先辈们对任务只许完成不许失败的精神、为国家披荆斩棘的担当、相信胜利终属于我方的中国自信等等,都将随着他们的故事被保留下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被新时代的青年再度书写,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