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农民群众健康的“守护人”。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承德市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上医工程”实施方案》等13个文件,制定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医保政策、财政保障、价格调整、乡村一体化管理等56条务实管用的政策,全市沿着“补齐短板、创新突破、提升质效、群众满意”的路径拾级而上,乡村医生队伍不断稳定壮大,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强投入,创优服务环境确保村医“舒心干”。投入5.5亿元,新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0所、村卫生室667所,新建居民小区卫生站297个,更新医疗设备2000余台件。加强标准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92%,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除乡镇所在地外的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
强稳定,用优厚待遇确保村医“安心干”。县级财政每年为每个村卫生室补助运行经费3000至5000元。按照800—1000人、600—800人、600人以下三个档次,分别给予村医每年5000元、10000元、15000元的定额补助,村医年平均收入达到4万元。对退休时缴费满15年或年限相差较短的,参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每年缴纳8168元;不足15年的,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高标准每年缴纳8000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医的后顾之忧。
强素质,定实用举措确保村医“信心干”。通过线上线下讲座、示教、进修培训和在职学历教育,使基层卫生队伍在知识结构、诊疗水平、学历层次等方面明显改善。选派二级以上医院2209名医师支援基层,实现乡镇、社区全覆盖。培养乡村卫生人员4155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21个,带动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在全省“十统一”的基础上,全市202所乡镇卫生院对2459所村卫生室实现了法人、命名、制度、档案“10+4”统一管理,纳入一体化管理村医3159人。
强人才,解决基层短缺确保村医“有人干”。通过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招录、定向招录等途径,解决村医队伍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空白点”等问题。强化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不少于2名专职公共卫生人员,中心卫生院不少于5名,目前全市共有基层公共卫生人员817人。
强弱项,推进“上医工程”确保村医“干得好”。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各县每年至少培养2—5人;每年培养50—100名村医后备人才。建立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将卫生健康服务贯穿养老服务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