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银行泰州分行与江苏蜂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协议,并在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登记备案。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泰州。
召开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座谈会,创新推广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开设知识产权信贷审批绿色通道……我市知识产权金融转化运用不断跑出加速度。今年以来,我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105件,完成率46%;金额10.71亿元,完成率71.43%,位居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计金额超25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质押贷款占比23.03%,单笔最高额达3亿元。
2022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确定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地方的通知》,江苏入选数据知识产权工作试点。“数据知识产权是一项新生事物,我们对于如何申请数据授权及运用缺少经验。”江苏蜂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勇说,“市市场监管局组织专家上门服务,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帮我们完成数据收集、分析和申请,成功获得知识产权证书并完成质押登记备案,并成为全省首单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这是我市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使用和权益保护方面的积极实践,充分发挥了数据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全省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提供了泰州经验。”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服务处处长王俊介绍,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以企业合法拥有并在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系统或存证平台取得证书的数据为质押物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是在知识产权资产化领域的全新探索,有利于引导企业有效利用数据资源、发挥数据核心要素的资产属性,为企业发展及时输入金融血液。
6月14日,市市场监管局、南京银行泰州分行联合举办“知鑫服务直通车”海陵、“两高”专场推进会。南京银行泰州分行和江苏万丰电器有限公司、江苏杜瑞制药有限公司现场分别签订以专利为质押物、融资350万元和1000万元的合作意向协议。
“知鑫服务直通车”活动于去年年初启动,共举办5场专题活动,已覆盖泰州各市(区),累计200余家科创型企业参加。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5家企业通过“鑫知贷”产品获得信贷支持超2.24亿元。
“‘知鑫服务直通车’促进了现代金融与知识产权紧密融合,盘活了企业‘知产’。”王俊表示,市市场监管局将联合更多金融机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加快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提高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切实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我市创新知识产权金融转化运用的又一积极探索。为助力企业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去年底,市市场监管局联合金融投资机构在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举办知识产权证券化发行推荐会。相关金融投资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签订专利许可合同,质押企业专利许可权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发行,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题。
近日,“中国银河-泰州医药高新区知识产权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证券化产品于深交所挂牌(证券代码143082),此为苏中地区首单知识产权ABS(资产证券化)。该项计划由华银金投旗下子公司泰州广瑞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为原始权益人,帮助医药高新区(高港区)7家大健康产业企业质押70件专利许可权,并向其投放知识产权及专利质押低息贷款5000万元,作为底层资产实施总规模2亿元,首期5000万元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王俊介绍,首期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后,市场监管部门将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把企业有效运用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工业设计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债权,制定出更为灵活的融资产品。
“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资产化新领域、新途径、新模式,在金融转化形式方面初步形成了‘质押+证券化+保险’的金融服务链,在质押物种类方面形成了‘专利+商标+数据’的知识产权资产化创新链,加速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资本价值。”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张洁表示,接下来,该局将进一步全面推进知识产权金融转化运用工作,给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缓解企业运营的“燃眉之急”,助力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伴随经济结构转型,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迫切希望知识产权这一无形资产实现价值最大化,推动企业成长壮大。
推动“知产”变“资产”,泰州市有关部门单位积极行动,已取得不错的成效。但对企业而言,还需更多助力。
将知识产权无形资产转化为真金白银,首先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从操作层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泰州市场监管部门联合金融机构推出“鑫知贷”产品,设立服务直通车,并开设知识产权信贷审批绿色通道,一系列行为值得点赞。
企业埋头创新,可能不清楚知识产权的价值和金融属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还应加大宣传,帮助企业发现知识产权价值,并以此获得融资支持,实现更好发展。
从知识产权融资发展情况来看,我市仍存在知识产权评估难、人才缺、配套弱等问题,当前更要做好配套服务,进一步提高评估、增信等服务质量,并尽力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
新形势下,推动“知产”变“资产”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新“密钥”。对此,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各类中介机构应共同努力,进一步弘扬“四敢”精气神,针对企业痛点、难点持续发力,不断激活“知产”的潜在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