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即将进入大四的32位来自大连民族大学的本科生,在学校老师的护送下,投入了越城区集成电路重点企业的“怀抱”。非常不一般的是,在这里,他们将在这里拜师学艺,度过为期一年的实习期。
实习一年,意味着这批学生告别了校园生活,将在越城企业度过最后的本科生涯,在企业里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毕业答辩等环节。这对于尚未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而言,显得“不同寻常”。实习期这么长的校企合作项目,对越城区和大连民族大学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
“牵手”5年,校企合作走向深入
这次合作,并不是越城区企业与大连民族大学的第一次“牵手”。2019年,受区人力社保局邀请,大连地区11所高校来越参加人才交流活动,大连民族大学就是其一,双方合作的序幕由此开启。
“这个学校有近70%的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省外就业的意愿比较强烈。同时,学校专业设置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区内重点产业需求相对匹配,学生也很踏实肯吃苦。”越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副主任董野表示,基于双方极大的合作潜力,他们便“做媒”,为学校和越城企业牵起了线。
在越城区人社局的组织安排下,大连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领导老师等,曾多次到越城区的重点企业参观考察,这些企业的“一把手”、招聘负责人也去学校实地调研。举办线上线下宣讲会、教师进企业交流座谈……各式各样的活动持续开展,一批批学生来到越城实践锻炼,双方的关系越拉越近。
“一般实习期是两三个月,但像制药企业、集成电路企业的培训周期很长。短期实习,不仅学生难以系统学习,对企业来说,人员流动快,也会造成一定影响。”董野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合作,他们发现了短期实习的不足之处,向校方表达了延长实习期的想法。
事实上,高校在学生培养方面,本身制定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教学方案、管理制度等,延长集中实习时间,就要对这些计划、方案作出相应调整修改,这并不容易。为此,大连民族大学自上而下努力,在以上方面迈出了变革的一大步。2021年,20余位学生来到长电绍兴,首次将实习期定为6个月之久。
“待了半年后,学生专业技能得到了迅速提升,对企业、对越城都非常熟悉了。之后,我们也往环保类、生物医药类的企业送实习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整体留用率高达80%。”董野介绍道,通过实习留岗、专场招聘等方式,目前越城区内一重点集成电路企业,拥有近40位毕业于大连民族大学的员工。
创新模式,实习就业无缝对接
“同学们,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刻苦学习、勇于实践,努力成长为优秀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入职第一天,32位学生与相关企业招聘负责人签约,带队前来的大连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王喜春送上了谆谆嘱托。
“一年制”集中实习,是原先半年实习期的“升级版”。这批学生将在企业内完成毕业环节,并可以在双方共同意愿下,“晋升”为正式员工,实现实习和就业的“无缝式”衔接,即实习+就业一体化。
“大四一整年把学生放到企业来,打乱了正常培养计划,会与教学任务发生冲突,其实难度挺大的。不过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做了相当多的统筹安排,甚至表示可以专门来企业举办毕业典礼,为学生现场拨穗,最大程度提供便利。”越城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学生留得住、留得下,前期,越城区企业经过简历筛选、线上面试等环节,从200多位报名学生中,精心挑选了近50位“一年制”实习生。除首批32位学生外,剩下学生也将于近期陆续报到。
在首批学生到岗后,企业贴心举办了“拜师仪式”和岗前培训,成立由成熟老员工组成的“带教团”,为每位实习生分配了岗位导师,传授技能本领,也帮助他们更好适应企业生活。
此外,大连民族大学设立了“考察期”制度,派驻二级学院指导老师入驻企业,立体全面了解越城区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协调解决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同学们的“过渡期”注入“强心剂”,增强他们留在越城实习就业的信心。
“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是一种突破。通过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省外学生会形成对绍兴、对企业的全面了解,这对他们留下来及留下来后的稳定性,有很大促进作用。”该负责人表示,“以此次合作为样板,我们将不断拓展校企合作渠道,发挥产业平台优势,推动更多人才合作落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