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的赋能下,每一个人都会成为‘超级个体’。”
“科创型企业是为四叶草人才准备的最理想平台。”
“AI时代需要团队和组织保持高度敏捷。”
“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相关的从业人员有23.2万人,未来每年会保持10万以上新增岗位。”
这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AI卷疯了”!AI技术会给行业和就业带来怎样的变革?AI时代的个体和组织,如何保持竞争力?
在刚结束的大会“人工智能人才专场高峰论坛”上,学院职业发展中心主任曹能携手AI行业与人力资源行业资深专家,就“当下指引未来,AI赋能于人”的话题进行对话。小编划重点——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人们经常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低估十年的变化。但在AI与人,与组织,与自己的工作这类话题上,大家对当下和未来似乎都保持着同等的关注,并且非常清晰的知道无论当下还是未来,都同处于一个大变化的进程中,密不可分。
这种关注里既包含一种对工作是否会被替代的担心,比如在复旦管院的《人工智能与营销新纪元》白皮书中就指出,通过专家和AI的预测,未来可能有22个营销广告相关的岗位会消失。未来AI技术人才市场需求和供给会发生变化,一些工作可能会消失,一些技能的需求会随之上升下降。
这种关注同时也包括一种 “惊喜”,我们惊喜于当下发生的变化,技术的确在提升工作的效率,而对于未来十年,我个人的心态则是充满好奇和期待。
根据相关机构研究,在未来人们在社交、情感,包括高级认知等技能上相较于AI更有优势。因此我有一个观点:没有绝对会消失的工作,一份工作只会在技术赋能下不断迭代,人类在AI加持下可以重新定义和学习这份工作背后的技能组合,从而以更创新更高效方式满足需求,如同有人所言,“当马车被火车替代的时候,失业的将是马车夫,但如果你是一个做物流生意的,就会成为新的机会。”
AI不单单改变我们个人的技能组合,未来的工作,也会深刻改变我们的组织,关于组织许多企业家、组织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概念,包括无边界、敏捷等。
有一种观点认为未来的组织是一种像四叶草一样的组织,包括由核心技能人才、AI虚拟员工、生产者消费者合一、外部人力资本共同组成的一个生态圈。同时,在这个组织当中也会有不同人才,例如具备创新能力的原始创新人才、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把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技术性人才。组织当中需要定义人才的重要能力,学会聆听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职能的人的需求,这对我们讲的培养复合型人才来说非常重要。
在2020年,复旦管院率先制定了科创战略,我们与复旦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等学院以及外部投行、券商、律所等相关生态圈中的伙伴合作,为这些科创企业提供赋能。在这种合作中,我们既看到了培养既懂技术又懂商业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实践,也看到了不同领域的交融和生态圈的融合,未来的组织竞争也可能将不再局限于公司或供应链之间,而是生态圈与生态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我们在AI教育帮助下,会享受更加高质量生活和高质量医疗条件,通过AI,有更多机会探索新的领域与知识,链接更多有趣的灵魂。在AI的赋能下,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更强的“超级个体”,会超越我们原本的自我。
“数字化神农”:在现实药物研发中,药物在投入市场前会做大量的临床实验,就是在健康人群或者患者上面评价药物的毒性和有效性。神农尝百草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AI用算法可以构建数字化的动物、数字化的健康人或者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用AI算法在虚拟人上面进行实验,这样的“数字化神农”,可能不只尝百草,可能千草、万草,而且尝的速度也比神农快很多。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全局把控和设计能力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一直把AI看成是一种基础设施或者基础工具,当工具越来越丰富的时候,很多部分要由AI执行具体任务,但是对AI任务的规划需要管理者对业务的理解。其次是跨学科综合判断能力,因为生物医药研发的十年中,超过100多个不同的学科专业的人参与到药物研发;使用AI过程中,需要有宏观规划能力和细节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更好的判断。此外,从GPT问世到现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持续的学习能力非常重要,不管我们现在是在基层的岗位还是在管理岗位,如果未来要很好地与AI共处的话,我觉得在未来3-5年里需要不停地学习,去接受新的东西。
在敏捷的角度,企业需要保持高度的组织敏捷状态,这体现在对于自身内部的降本增效敏捷反应和对于外部市场的敏感性。企业需要有机制和方法去进行精准识别,集中精力聚焦在与企业发展最核心相关的事情上。对于外部市场,企业需要了解AI技术变革对于客户的影响,形成对AI的理解,判断AI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趋势,以帮助企业获得生存的基础。
我对AI整体上是乐观的,如果我们把AI的技术看成是基础设施,这些事情在我们之前的历史上有发生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驱动,上个世纪前50年,其实是物理学的黄金年代。我觉得AI这个浪潮过去之后,可能几十年之后AI会成为基础设施,大家更多是AI技术受益者,以及技术发展受益者,所以整体是乐观的。
谨慎的原因是我们也看到在AI发展过程当中可能存在的挑战,我有一个做大学老师的朋友,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现在学生们用GPT写作业,期末考试成绩比往年学生平均低了10分。AI的语言对人的语言或者创造性的多样性会不会产生限制或者影响。更重要是未来我们怎样和AI能够更好地相处,可能几十年后或者更快的时间,真的出现可以自我进化的智能的时候,那它和人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要一句话总结对AI的态度,就是谨慎乐观。五年之内,我们会成为AI的受益者,从现在开始就要思考在未来如何持续地学习以及和AI相处。
随着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制造业订单逐渐从批量订单转化为个性化订单,给供应链带来压力。AI驱动的决策引擎就好像老顽童周伯通一样,它会左右手互补,在虚拟数字工厂里进行大量实践和学习,快速挖掘到人类专家未注意到的信息,从而实现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决策。决策周期从6-7个小时压缩到10秒以内,另一方面在消耗的资源、产能、电力方面都有两位数的提升,为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
AI目前还没有做价值判断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需要人类引入判断力。在解决复杂系统整体解决方案的创新能力方面,当前的AI还有待提高,虽然AI已经具备一些基础的创造力,但当需要对一个复杂系统进行创新、需要整体解决方案的情况下,AI的能力仍有限。
科创性企业天生就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管理非常扁平化,方便所有组织内成员去熟悉各个流程,从头到尾的业务,所以员工会有整体意识。另外科创型企业是依赖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技术创新,新的idea、新的创造会体现在产品、解决方案或者服务中。还有就是科创型企业的跨领域,尤其在中国市场,主要做的是交叉融合的事情,比如说商简就是AI和制造的交叉、AI和决策融合。所以我觉得科创板型是非常好的平台,如果未来想在AI+新时代有所作为,也许优秀毕业生的第一选择不再是互联网大厂,而是科创型企业。
AI对于人来说毕竟是一个工具,我们要思考怎么样去利用好这个工具,就好像热核聚变的好坏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它。我是比较乐观的,我觉得AI会大大提高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AI的态度,我觉得星辰大海,人类要有AI陪伴。
我对AI对于岗位的发展充满信心。从上海人工智能白皮书统计数据看,2021年上海人工智能相关的从业人员是23.2万,但是未来每年会保持10万以上岗位的新增。针对的岗位有两个方向:AI+X的硬件和软件。一方面,和AI有关的硬件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因为这是个底层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AI+X的软件,就是在与生活、生产方面的应用,这些方面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从长期来看,未来AI的成本会大幅下降,很多岗位的人员能够更好运用AI提高效率。
此外,从产业和企业管理角度去看,过去企业大部分事情是人力资源的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运营管理,再往上开始关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的分享,再往上走我们关注人力资源投入产出,今天推出人力资源领域AI工具,就在帮我们从事务管理走向流程管理,走向自动化,走向效率管理,走向成本管理,走向体验管理,最后我相信能更好的赋能人力资源的团队去做好投入产出管理。
我看了一幅漫画,它说15年前来了一个人上班,给他一台电脑,但是很有可能未来转变成一个同事到新的岗位上班,他的领导会告诉他:给你一个AI。今天我们叫它AI训练师,明天可能叫它AI引领师,但团队在使用AI的时候要共同探讨怎么更好运用AI,这是AI没有办法实现的东西。未来更多的岗位可能都需要这样的创造力来帮助AI更有效地把工作做好,科技和企业高管需要授权给中层和基层员工这种创造力和判断力。
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型组织对个人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如何有效的组织他们,我觉得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第二个是以人才为中心,到底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人才为中心,在不同企业里会有不同表现。组织以客户和人才为中心,如果组织内都是精英人才,我相信灵活性的组织架构会成为未来组织架构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知识向人集聚,AI向人集聚,资源也会集聚,比互联网时代更快。所以我的想法是组织一定要有灵活性,更要关注客户体验和以人为本。
一句话总结我对AI的态度:用人类智慧在未来的阶段创新和使用好AI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