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文字新闻
德昌拓宽傈僳族农特产品销售渠道
发布时间:2023-07-11  来源:德昌县人民政府  发布开发区:四川德昌特色产业园区

  德昌县是四川省最大的傈僳族聚居区,县内傈僳族人口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分布在金沙乡、南山乡和巴洞镇。近年来,德昌县大力扶持傈僳族聚居区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新近试运行的金沙傈僳族乡农特产品交易中心,就是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的有力举措。

  交易中心落成 集市交易畅通

  金沙傈僳族乡观音堂村傈僳农特产品交易中心,位于108国道旁,紧挨金沙傈僳族乡人民政府,占地面积763.02平方米,是一座极具民族特色的双层楼建筑。这座农特产品交易中心楼,始建于2022年,历经半年建成,于今年6月9日试运营。

  对于为何要修建这样一个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金沙傈僳族乡党委书记李波介绍,以前,乡上没有一个赶集卖货的专门场所,村民要卖农特产品,要跑到隔壁的镇上去。尽管山货深受欢迎,但因为没有固定售卖场所,需要绕远路,村民积极性受挫。如今,建造这样一个交易中心,村民可以在固定的时间下山售卖农产品,实现增收致富。

  交易中心一楼建成开放的空间,相当宽敞,是当地村民农特产品交易的场所,逢九开场,每月的9号、19号、29号这三天都会进行集中交易,交易场所的开放,结束了金沙傈僳族乡无集市的历史。“村民把自己养的跑山猪、跑山鸡,山上采的菌类和水果,挖的中草药等带下山来卖,非常热闹。”李波讲述着交易日的情形,“这些东西很受欢迎,一来就被抢购一空,好卖得很!”

  据了解,几场交易下来,效果不错,村民提前把货备好,带来越来越多受欢迎的农特产品。另外,附近村镇的农特产品也被村民带过来售卖,切实为当地村民拓宽了致富路子。

  二楼则是展销区,展示和销售傈僳族服饰和手工艺品。二楼的商品属于村集体经济,多为运用刺绣技艺研发的文创商品、易于储存的农特产品等。一进入二楼,映入眼帘的是一架大织机,织机木架上写着傈僳族民谚:傈僳女人不能干,傈僳男儿无衣穿。再往前走,便能看到心灵手巧的傈僳族妇女用火草麻布制成的香包、衣裙、桌布、绣片、挎包等文创商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产品在非交易日也可以供群众前来参观、选购。此外,这里既有一把就可以卖到300多元的葫芦笙,又有价格亲民,深受欢迎的竹口弦,还有月琴和老弓弩等物件。作为傈僳族的李波介绍:“三片的口弦弹给恋人听,一片的口弦思念亲人时弹。”这里像一个小博物馆,充分展示了德昌县辖区内保留的傈僳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步,金沙乡还将请傈僳族画师将二楼白墙画上傈僳族风俗画,展示傈僳族文化,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游玩。

  可以预见,随着交易中心知名度逐渐提高,各类产品越来越丰富,前来选购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线上广开销路 拓宽增收渠道

  金沙傈僳族乡打造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线上交易,越来越多的农特产品销往了全国各地。

  贺英,这位金沙乡的傈僳姑娘,就是线上交易的主要践行者。在门市里看到她时,她正忙着包装待发快递。快递单上显示,这些农特产品将送达全国各地,这是线上销售状况的一个缩影。

  从最初带着重病的儿子,拍短视频记录生活,到后来在网友的建议下,在网上售卖家乡土特产,贺英身上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得到广大网友的认可,直播带货越做越好,也让本地土特产畅销州内外。

  2022年,贺英还创建了扶贫车间,给周边部分脱贫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增加脱贫户的收入。

  “前段时间我们挖松露、找灵芝,现在我们在收蘑菇,蘑菇弄完,核桃就该成熟了,核桃弄完花椒就出来了。”提起当地一年四季的农特产品,贺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贺英的团队还特地制作了包装盒,包装盒上写着“英子高山特产”几个字,以示对质量的把控。包装盒上贺英身穿傈僳服饰,端着当地农特产品,十分亮眼。目前,她们在卖桑葚干、松露干等,收来的蘑菇则还在晾晒中。据称,德昌桑葚大量上市时,她带货桑葚干,订单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发出7000单。她接手了远近村镇不少农特产品,从而使村民销路无忧。

  另外,金沙傈僳族乡各个村也在积极地探索直播带货。线上销售无疑为当地村民拓宽增收渠道,生活更有盼头。

上一条:遂宁市妇联系统“对标跨越、提质提速、赶超进位”行动推进会暨半年工作会召开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