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耕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快推进高素质农民产业类型、村组全覆盖,截至6月中旬,我市农业从业人员共76.8万人,高素质农民占比78%,全市每年开展专业技能型、技术服务型、生产经营型等高素质农民培育1.6万人以上,其中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0.6万人。
精准培育,乡村振兴有活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多样化情况,我市推行“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主体实施、多方协同”运行机制,在履行好培育“主渠道”“主阵地”职能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统筹农民教育培训资源,组建“集团军”协同作战,形成以市农广校为纽带、7个县区农广分校为骨干、多个实施单位为联盟的“1+7+N”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运行支撑体系,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高素质乡村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有着显著的示范引领作用。为此,我市不断创新方式,围绕全市5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建立田间学校,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培训。近年来,累计有13.9万人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农业创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率达78.8%。全市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示范田间学校22所、市级示范田间学校27所、县级示范田间学校67所。对参加培训的职业农民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评价,已评定乡村振兴技艺师380人、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32人。面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学历提升要求,我市在规模化开展“半农半读”中职教育的基础上,联合泰州农牧学院、江苏农林学院免费开展农业高专教育,近三年460人接受高职教育,并试点开展本科农业职业教育工作。
平台聚力,抱团发展促增收。从2022年起,淮安市农民教育培训系统创新打造服务平台——职业农民协会,开展“培训你一轮,服务你全链”的培育服务模式。在涟水县、淮阴区、盱眙县等地先后成立由农技推广专家、涉农企业负责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成的地方职业农民协会,开展种苗农资采购服务、农技农机全程服务、农业金融保险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服务、农业发展咨询服务等,为职业农民创业提供全程化、保姆式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职业农民协会通过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和农资集中采购,每亩降低生产成本120多元;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稻麦每亩增产60多公斤,每亩增收130多元,提高种植效益,提升生态效益。
能人示范,“头雁”引领“群雁”随。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乡村致富带头人培育,致富能人不断涌现,他们扎根乡土,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汇聚新动能。为了充分发挥“头雁”的传帮带作用,我市将他们纳入农民培训讲师团以及乡土人才骨干队伍,建立有代表性的田间学校,开展培训专题讲授、经验分享、基地讲解、师带徒实践、入户跟踪指导等,充分发挥能人作用。2021—2025年,我市计划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6万人,在提升“老农”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新农人”,引进、贮备一批“智农人”,面向涉农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开展创业创新培育,吸引他们回乡下乡创业就业;面向农村及从业人员开展“半农半读”中高职教育、乡村振兴技艺师技术评价、创业带头人培育、田间学校创建等。力争到2025年,全市平均每村培育一名中高职学员、一名乡村振兴技艺师,每个涉农镇街培育一名市县级创业示范带头人和一个省市级示范田间学校。截至目前,从我市培育的高素质农民中,走出全国人大代表1名、全国劳动模范4名、全国三八红旗手1名、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省三八红旗手1名、市级劳动模范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