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创新通关模式 营造优良口岸环境
发布时间:2023-06-20 来源:淮安日报 发布开发区:江苏淮安工业园区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发挥水陆空物流通道优势,探索推广“海河联动、区港联动、多式联运”三项作业模式,持续优化口岸通关营商环境,助力淮安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进口平均通关时长20.7小时、出口0.4小时,通关效率保持全省前列。
创新“海河联动”合作。我市携手上海港、省港推进“海河联动、沪淮同城”合作,合资成立上港(淮安)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强化ICT(集装箱内陆码头)业务,推进“抵港直装”“内外贸集装箱同船运输”等惠企措施落地。与上海港合作推出“淮安至上海外贸陆改水”“淮安—上海—釜山水水中转”等新业务模式,运输成本下降50%以上。1—5月,全市二类水运口岸外贸集装箱吞吐量1.8万标箱,同比增长56.13%。
延伸“区港联动”功能。发挥淮安“一区两港”功能优势,引导企业运用“区港联动”便捷通关模式,将港口功能延伸至综合保税区,水陆联运货物在综合保税区办理报关、查验、征税、放行等手续,在海关监管下直接通过淮安港进出境,实现“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有效降低外贸企业运输成本。1—5月,淮安港申报进出口货物6.4万吨、集装箱2962个,同比分别增长52%和38%。
拓展“多式联运”通道。积极推动“公转水”“散改集”运输结构调整及“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建设,打造沿淮河、沿运河为腹地的长三角北翼内河集装箱运输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开通淮安至宁波、上海、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稳定运行9条“多式联运”线路、数量居全省前列。淮安新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成为全省首批4个示范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