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下,银行涉农金融服务在不断升温。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在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在涉农金融服务中面临融资约束、需求不足、资产质量恶化等难题,未来农村发展依旧面临不少挑战。
具体来看,《指导意见》指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立足本土、专注支农支小,强化“三农”领域信贷资源配置。鼓励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绿色金融债券,拓宽可贷资金渠道。
另外,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动省联社转换职能,规范履职行为,稳步推进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增强“三农”金融服务能力。
今年4月,原银保监会也曾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要从金融体系建设、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强“三农”金融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
在相关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影响下,近年来银行业在涉农金融服务上成效明显。从涉农贷款上来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末,涉农贷款余额53.16万亿元,同比增长16.4%,银行涉农贷款增长再创新高。另外,涉农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包括农业银行及各地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针对农村用户提供特色助农贷款产品及服务,解决农民资金需求。同时,商业银行“三农”专项债券发行扩容。中国债券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年内已有10家银行发行共计412亿元“三农”专项债券。
此外,多省农信社改革亦提速,继2022年浙江、河南对农信社改革进行探路,采取联合银行模式进行改制后,辽宁、四川、山西、海南等全国多省也陆续推进农信社改革方案,随着多地农信社改革的落地,农信机构的整体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
尽管整体上看银行涉农金融服务有所成效,但作为乡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提供者,银行在涉农金融服务中也面临融资约束、需求不足、资产质量恶化等难题,未来农村发展依旧面临不少挑战。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农业信贷一直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是我国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而我国的农业生产又存在小规模、零散化的问题,普通农民几乎没有通过信贷扩大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普遍缺乏信心,金额小,风险高,抵押物价值低,这些都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深入农村的信贷业务。因此,农村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存在信贷需求不足,金融需求较为初级等问题。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发布的《2023中国社会责任投资报告》中指出,不少农村地区市场主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融资约束。不仅小农户普遍面临信贷约束,大多数规模经营主体也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足额信贷支持。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要既能对接专业的、市场化的外部资金,又能触达微弱的、分散在各地的、待发展的乡村人群;既扎根本土,了解当地乡村居民的需要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又能帮助外部机构探索乡村的机会,协助它们配置资产、管理风险。
从银行角度,盘和林认为,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难题关键还是要挖掘农村的核心信贷客户,也就是农业龙头企业,央行可以通过低利率再贷款手段对银行支持“三农”的金融业务进行定向支持,鼓励银行深入农村开展业务。
同时,亦有多位专业人士提及,农村金融背后涉及农业发展模式、服务需求特殊等问题,需要多方合力解决农村金融需求难点。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银行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也可以通过与金融科技机构的合作,在营销、信息服务、风控服务等方面一起服务农村市场。随着科技不断与金融业务融合创新,利用线上化、大数据分析、智能风控等数字技术,实现信贷产品创新和降本增效,逐步解决农村金融问题。
作为离农村金融最近的服务机构,受经济下行、疫情冲击等外部因素和管理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影响,农信机构资产质量承压加重,农信机构风险暴露进一步加剧,也影响涉农金融工作的开展。
因此,通过农信机构改革,进一步激发服务农村金融活力也成为重要一步。一位农村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在监管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农信机构的改革,可以化解资产质量不佳和经营困难、客户结构不合理、基层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风险。推动省联社转换职能,可以整合辖内所有农信机构的资源,更好地推进农信机构‘业务下沉’,促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的统一,优化客户结构,契合乡村振兴对农村金融服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