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岛生态林茂密、农田河路林网丰富、湿地资源丰富、森林景观遍布……今天的江苏扬中,尽显生态绿岛的自然清新、生机盎然。近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通报,扬中市因林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森林资源和湿地资源管护成效明显,被予以督查激励。
对扬中市三茅街道友好村党委书记郭茂祥来说,他还有一个特别的“身份”——林长。这些年,郭茂祥养成了每天在村域内巡查的习惯,其中定期不定期地查看辖区内的生态林、行道树是一项重要内容:哪里的树木需要修剪养护,哪里的树木存在病虫害,村民中是不是有毁绿的现象等,这些郭茂祥都很关注。
“这些年,我对‘增绿’‘管绿’很重视,不仅坚持在村域内适度‘增绿’,而且村民在家前屋后种树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我们村里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成片的生态林可是未来的‘绿色银行’”。郭茂祥边查看生态林边分享他的体会。
为集聚力量“管绿”,扬中制定出台《扬中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市、镇、村三级林长制体系,设有市级林长16名,镇级林长106名,村级林长176名,全面落实护林员网格化管理,将当地2.6万亩林地划分为218个管理网格,打通林长制落地生效“最后一公里”。
实施“护绿”工程,严守生态红线。扬中积极建设无森林火灾市,健全和完善森林火灾防控、处置、保障体系,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以美国白蛾等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为重点,设立44个监测点,每周2次专人监控,投资数十万元安装太阳能高压灭虫灯90台,大力推进无公害化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千分之十二;与此同时,常态化开展林业执法培训,打破原有职责界限,由原来林业执法一支队伍执法变成“人人持证、人人执法”的全员执法模式。
近日,扬中在经开区新建了一个80亩的人工湿地公园,集生态缓冲、景观绿化为一体,成为当地居民乐享自然的又一好去处。
这里的生态缓冲区由高低不同的生态氧化塘、垂直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和多级多态湿地四部分组成,其中核心净化装置是占地5700平方米的垂直潜流湿地;池塘底部就像一个“水下森林”,种了各种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恢复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最终净化完成的水质可以达到四类标准,再排放进长江。
“增绿”是厚实生态家底。2023年,扬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精心编制《扬中市退企还绿方案设计》,完成对部分企业、码头等11处节点、1378亩建设用地的覆土还绿,预计新造林1171亩;持续推动湿地修复,优化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完善湿地监测平台建设,对52个、2800亩江滩养殖鱼塘进行退渔还湿,力争2023年自然湿地保护率提升至95%以上;充分利用城镇周边的边角地、不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积极构建城郊、镇郊防护林带,2022年累计新建农田林网1000亩,更新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8000亩,完成新增造林任务455亩,创成省级绿美村庄5个。
除打造环岛绿色廊道,扬中利用森林小岛“雷公岛”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争创省级森林康养基地,打造林长制主题公园及“能够看”“值得赏”的村庄绿化示范村和森林生态示范村。
近年来,扬中市以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为共同目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宣传、推广“三权分置”政策,鼓励流转林地,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大户,发展家庭农场,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推动标准化示范社(农场)建设,深入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培育“江苏精品”林业品牌,鼓励村村抱团,村企合作、村社融合,推动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合作,用“产业基地+农户”科技引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用“合作社+农场+农户”扩大经营规模,促进集约化生产。
重视生态发展,是永远的课题,需要“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对此,扬中市将进一步创新优化林长制管理考核体系,高效推进造林绿化、资源管理、湿地保护等工作,完善“一环、二带、三网、多点”的林业发展空间布局,实现“一增、二保、三防”的森林资源管理目标,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扬中生态发展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