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在第31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表示,我国信息通信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下一步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持续增强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抢占未来发展新优势。
“开展6G前瞻性研究很有必要。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关键技术,6G对在全球科技竞争合作中构建安全可控的网络基础设施有着重要意义。”在刚刚结束的2023中关村论坛全球B5G/6G创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平在谈到6G发展前景时表示。
对于6G技术的未来,张平称,“6G会带来一些新的技术范畴表现,例如语义通信与智简网络、多维感官信息协同传输,进一步数字化和虚拟化,比如支撑基于许可Web3.0的‘元宇宙’应用等。”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布局6G发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我国一直致力于成为6G技术的领军者。全球6G技术专利申请量中,我国占比40.3%、位居第一,日本和美国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我国已经牢牢把握住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产品的布局,将引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表示,在此过程中,创新主体要把握6G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环节,抢占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为此,赵刚提出3个靠前发力点。要加快布局太赫兹通信芯片,探索III-V族半导体、CMOS和SiGe等在太赫兹芯片中的应用;要布局6G移动通信的基站和终端设备,加载超大规模天线、智能超表面、通信感知融合等6G关键技术;要布局“6G+”应用,因为“6G是通信、感知、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安全一体融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能够满足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的业务与应用场景需求,全面支持自动驾驶、智能制造、元宇宙、AIGC等应用”。
“总体看,6G还处于对愿景、需求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阶段,对于各创新主体而言,应把握技术和生态两大机会。”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王昊月认为,我国应充分利用未来3-5年的6G潜在关键技术窗口期,在超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内生AI通信、确定性网络、星地一体化网络等方面做好技术储备,抢占技术高地。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认为,在6G时代,陆地移动通信与高、中、低轨卫星的有机融合,能实现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地点、任何空间及任何时间无缝全球接入和漫游切换。
在推动6G星地融合全球统一标准的建立特别是取得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上,陈山枝提出3点建议:积累自己的核心技术,为全球6G星地融合核心技术贡献中国力量;秉持开放合作的心态,与国际电信运营商、标准组织参与者、卫星通信运营商,以及设备制造商、终端厂商形成有效沟通交流;培养更多的国际标准人才,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去,利用ITU、3GPP等平台推动相关标准的融合统一。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我国已在6G超大规模MIMO、太赫兹通信、通感一体、内生AI通信、确定性网络、星地一体化网络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中关村泛联院以实物+视频的方式发布四大6G研发成果:智简通信系统样机、高精度毫米波通信感知一体化原型样机、大带宽高速可见光实时通信原型样机以及下一代云化无线新型空口试验验证平台。北京理工大学联同中科院微电子所展出了6G技术太赫兹多通道多波束通信系统和太赫兹芯片晶圆等。
此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对外表示,已在加快6G技术研发,推动商业化落地。
“希望能用6G技术去解锁众多新的应用场景,帮助整个社会变得更美好,推动解决众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在2023中关村论坛上,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光毅如此表示。